“两弹一星”孙家栋科学家事迹
“两弹一星”孙家栋科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孙家栋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孙家栋科学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孙家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1929年4月8日生于辽宁复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及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及科技委主任。长期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导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已提到日程,正在忙碌中程导弹后期研制工作的孙家栋,奉命向新的技术领域——空间技术进发。
1967年7月,不足不惑之年的他负责组建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即501部,并参加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作,先后担任这一总体设计部的技术负责人和副主任。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其隶属关系和领导体制几经变动,1970年5月划归七机部领导,1973年5月正式列入七机部建制,成为七机部五院。
“两弹一星”孙家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孙家栋曾总结自己的人生:“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他走上过无数个岗位,对党的忠诚和报国信念却始终不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句话常挂在他嘴边。
从辽宁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时,18岁的孙家栋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将来修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1951年,他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修大桥的愿望,便只能永远留在年少的梦中。留学生活让孙家栋印象深刻。临行前,部队到王府井买了最好的哔叽面料,为他们定制了笔挺的军装。走在苏联街头,中国军人的风貌时常引来羡慕的目光。更让人赞叹的,是孙家栋的学习劲头。
每天晚上他看完新闻,就一直攻读到深夜两点。他的记忆力惊人,一门功课七八章内容,几天时间就能从头背到尾,考试时一拿到试卷,想都不用想,便可提笔一气呵成。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有个传统——哪位同学考试全部获得5分,照片就能挂在学校门口。
一年后如果能保持,照片位置就往上移。越到高处人数越少,照片也就越大。毕业时,如果谁的照片能够出现在“照片塔”的顶端,那么恭喜,他将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苏联学生对金奖章梦寐以求,它意味着毕业后军衔比其他同学高一级,而且分配工作时有优先选择权,报到前还能带着双倍工资休假3个月。孙家栋是金奖章获得者,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
“两弹一星”孙家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是党和国家在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培养出来的优秀科学家,是国家航天科技领军人才的杰出代表。去年“七一”前夕,喜迎党的百年华诞的日子里,佩戴上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孙家栋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耀时刻。
“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北斗开启中国卫星导航服务……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次”紧密相连,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征程相伴相随。1956年8月,在苏联留学期间,孙家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入党思想上很简单,就是想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简单”,化为了他一辈子干航天的纯粹。1967年夏天,38岁的孙家栋受命领衔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工作。
1970年4月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04年出任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时,孙家栋75岁。卫星从地球轨道进入深空,面临艰巨的挑战,孙家栋肩上的压力不言而喻。时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评价说:“他是怀着对中国航天的满腔热情来的。”
“两弹一星”孙家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他拥有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和工程领导者之一。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他亲历、见证、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飞跃的全部过程。
1967年,一纸任命书来到孙家栋面前,经由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他被调派至新单位,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年仅37岁的孙家栋从组建队伍开始,带着大家向前攻关突进。仅仅2年多的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告成,____要听取卫星工作的汇报。
可孙家栋却犯了难。当时为了表达对____的热爱,各研制单位都会设计较大的____像章放在卫星里,可如此一来,火箭不仅打不动,还会影响仪器散热。为此,孙家栋彻夜难眠。
在向____汇报时,孙家栋不惜冒着个人发展前途的风险,下决心把心底的想法讲了出来:“大家热爱____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挂上很多像章,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周恩来的脸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回去跟大家讲清道理,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听完____的这番话,孙家栋终于放下心来。
“两弹一星”孙家栋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他就是孙家栋。
钱学森说过:“孙家栋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航天工程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孙家栋曾说过,自己走上航天之路纯属偶然。1948年,19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选择了汽车专业。
1950年元宵节这天,很多同学回家团圆,哈工大的预科班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孙家栋决定吃完这顿难得的红烧肉之后再回家。饭间,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的学生,说北京空军招人,去者当晚就要赶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