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于敏的科研成果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精选篇1
于敏这个名字第一次为人所知是因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共和国给予国家功臣的最高嘉奖,一共23位科学家,任何一位都是各领域的泰山北斗,而与核武器相关的一共9位(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程开甲、王淦昌、郭永怀、钱三强、陈能宽、于敏)。若要论资排辈,于敏恐怕要排最末,而且只有他一人没有留过洋。但要按贡献大小来排序,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吧,于敏对于核武器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且大于另外八位功勋科学家之和。这句话从来没有人敢公开说过,如果不是自媒体平台,或者但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也不敢这么说,这么说似乎有夸张成分和博人眼球之嫌,因为那些名字一个个都太如雷贯耳。
其实这个事实是如此的明晰,从1958年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1959年6月苏联专家撤走,自力更生开始,到1996年停止核试验全面转入实验室研究的整个阶段来看,邓稼先于1986年英年早逝;王淦昌、彭桓武、周光召均于七十年代离开核武器研制单位,基本上未参加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朱光亚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就在国防科工委做领导工作;程开甲于1963年组建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专攻核试验诊断测试;钱三强除在最早期拉队伍外没参加任何科研工作;陈能宽主要解决了原子弹的起爆问题……每一位都很伟大,但是于敏更不容易。
如果必须用几个定语来形容于敏所做的工作,那只能是贯穿始终、攻坚克难、引导方向、决定作用!并且一直到未来的2040年,都是在于敏规划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进着。考虑到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不能够线性叠加,或许有不尽准确之处,我所说的也仅限于核武器科技这一个方面,丝毫没有贬低其他科学家的意思。
王淦昌、程开甲在实验物理领域,彭桓武、周光召在理论物理领域都是几乎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级科学家。有朋友留言说,一直以来都认为两弹一星是理所应当板上钉钉的…那只是宣传口宏大叙事的说辞,其实这当中的艰难困苦是非曲折甚至惊心动魄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在不触及保密的情况下,我想把工作中接触过的所知的点滴事实稍稍来展开一下,作为我人生最宏大的一篇命题作文。我不敢打涉密的擦边球,很多细节只能模糊过去点到即止,有空的时候会写几个字,前前后后写了几个月。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精选篇2
于敏的杰出贡献,也为他赢得了国家与人民的广泛赞誉。从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到1985年、1987年、1989年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再到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荣誉簿上写满了国家的认可与人民的敬仰。此外,他还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及光华奖特等奖等殊荣,成为了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然而,在于敏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名字与身份曾被严格保密,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默默地在黑暗中闪耀。他几乎是在一张空白的科学画卷上,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智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探索与创新。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在以于敏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便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能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与地位。
如今,虽然于敏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成就与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国国防建设的前行之路。他的科研精神与高尚人格,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勇前行。他的故事与成就,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精选篇3
1953年开始,于敏在广泛阅读核物理文献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国际上核物理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有关的物理规律,进行核理论研究。
1955年,于敏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1959年,与北京大学物理系核理论组在成都举办原子核理论暑期培训班,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共同担任主讲。后来将他们的讲稿编成《原子核理论讲义》一书出版。该书成为中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
194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195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调入原子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5年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副院长,核工业部第九研院副院长、研究员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于敏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在氢弹理论突破中解决热核武器物理学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共和国勋章等奖项与荣誉;1994年于敏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精选篇4
钱三强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所长,非常爱才惜才。听了胡宁的推荐后,他点头应允,将于敏调到所里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从此,于敏开始了他的核 武 器研究之路。原子核物理与于敏大学所学的量子物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学分支,这意味着他要从头学起。
然而,他凭借着勤奋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仅用4年时间就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并且,他还和北大教授杨立铭合著了《原子核理论讲义》,这成为我国原子核理论教材的开山之作。对此,钱三强赞誉有加,称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在众多研制核 武 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是唯一没有留过学、没有得到外国名师指导的大神,是“地道的国产”。
当然,于敏有过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他都放弃了。1961年,于敏的妻子孙玉芹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刻苦地背英语单词,希望陪丈夫一起出国留学。然而,于敏却突然告诉妻子,自己不打算出国了。这一消息让孙玉芹感到失落和困惑,但她还是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决定。
原来,在1961年1月,钱三强找于敏谈话,交给他一项新任务: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如果于敏答应下来,就意味着他要再次转行,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这对于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已经取得成绩的于敏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和挑战。但是,于敏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并承诺要服从分配、转行。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进事迹精选篇5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由于家境贫寒,于敏受父亲同窗的资助才得以继续攻读大学。1944年,18岁的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到了北京大学,于敏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在学校,他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夏天的傍晚,同学们在外乘凉,他则在树荫下读书不辍;冬天,同学们在宿舍里打牌、聊天,他披件旧大衣在旁边安静地看书。于是,同学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老夫子”。
但是,于敏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夫子”,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进步青年。当时国民党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北大经常闹学潮,于敏学习之余十分关心国事,常常与大家一起上街游行示威。
1947年,美国大兵强奸中国女大学生,激起全社会的不满,学生组织游行示威。那次,于敏因有事耽搁去晚了,赶紧向同学借了一辆自行车,抄小胡同去追游行队伍。不料,一进胡同,就被两个人给拦住了,问是哪个学校的。他想,如果说是北大的,他们肯定不会放他走。于是,他灵机一动,说是中国大学的。当时中国大学国民党势力比较强,学生一般不敢参加游行示威。骗过了他们,于敏追上了队伍,慷慨激昂地往前冲,连眼镜都被挤掉了。对于敏这样的穷学生来说,凑钱再配一副新的,非常艰辛。为此,于敏心痛了很长时间。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于敏在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