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简介

| 徐球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大家清楚吗?大家对屠守锷的事迹好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简介(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屠守锷洲际导弹之父事迹简介

篇1

1957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导弹技术,开启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屠守锷成了地地弹道导弹(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目标)研制大军中的主力干将。第二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研制团队同时启动了导弹发动机仿制生产和试车台设计。可是,屠守锷很快就发现,苏联专家的指导有所保留。导弹部段生产出来后要进行检验弹体结构强度的试验,然而,试验所需要的专用实验室还在建设中。

时间不等人啊!能不能找一个现有的场地代替一下呢?屠守锷急得在基地四处打听,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场地--废弃了的飞机库。“这个飞机库又高又宽,我们再改造一下,应该就能进行导弹强度测试……”屠守锷兴奋地拉着苏联专家来到飞机库,比画着说道。

“不不不,”谁知苏联专家一点都不着急,他绕着飞机库走了一圈,连连摇头说,“高度不够,设施也不齐,做不了。”说完,苏联专家转身扬长而去。望着苏联专家的背影,屠守锷愣了许久,然后坚定地对身边的同事说:“我们自己干!人家能做到的,我不信我们做不到。”说干就干!可高度不够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总不能把天花板给捅了吧。”同事们看着飞机库顶,发愁地说。

“捅不了天,那就掘地三尺啊!”屠守锷意味深长地望着大家。同事们猛地领悟过来:对啊,挖地坑也能增加高度,就这么干!为了弥补设施不足,屠守锷带着同事们从旧飞机上拆下5个液压传动筒等旧部件,建造了承力地轨。当屠守锷再次邀请苏联专家来参观时,苏联专家目瞪口呆一短短半年时间,旧飞机库成了一座合格的简易强度试验室。这以后,屠守锷的底气更足了。

篇2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湖州人,导弹和火箭专家。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厂工程师;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副教授 。

1947年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1957年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1961年9月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二设计部主任;1965年7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第一设计部主任;1982年先后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 ;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36年,屠守锷抱着航天救国的决心,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航空系。全面抗战爆发后,又随学校师生赶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顺利毕业。1941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43年,获得硕士学位。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他应聘入职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成为一名飞机强度分析工程师。

在得知抗战胜利消息的第二天,他来不及作任何准备,毅然辞职回国。归心似箭的屠守锷从美国东部,历时40余天到达西海岸的旧金山。由于没有去中国的客轮,他就搭乘去青岛的运兵船,历经3个月的时间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大地。

篇3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为了躲避战火,他和同学们从长沙迁到了昆明。动荡的岁月里,他忍辱负重、奋发学习,坚定的报国信念成为他的不竭动力。当学校设立航空系后,原本在机械系的他毫不犹豫地改变了专业。

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次年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经过两年学习,他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知道,要想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光有理论知识并不够,于是他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对这个宝贵的实践机会他十分珍惜,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触到的技术。

1945年,抗战胜利,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这使屠守锷归心似箭。他辞去工作,历尽艰辛回到祖国。然而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兴办民族航空工业,失望之余,他只好寄希望于培养下一代航空人才。他在西南联大开设了航空专业课程,随后又调到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

这段时期,屠守锷开始与进步人士接触。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1948年末,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无论是在清华航空系任教,还是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副教务长、系主任和院长助理,他都对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

1957年,屠守锷被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虽然搞导弹就不能再搞飞机了,不过两者很多构造机理是相似的,我还能发挥自己在清华和在国外学习时的一些优势。”他后来回忆说。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篇4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这是一次迟到的试验。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然而,由于种种____的干扰,这次试验被整整搁置了9年。这又是一次特殊的试验。对于经历过“____”十年浩劫、刚刚迎来改革开放春风的中国来说,如果试验成功,无疑会为这个春天锦上添花。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任务,屠守锷在1980年早春就带领试验队进入了依然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他经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困了就在木板床上打个盹,而后又匆匆奔赴现场。屠守锷肩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短短几个月时间,他浑圆的脸足足瘦了一圈,一头乌黑的头发也开始出现些许华发。

在发射书上签字之前,屠守锷已经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仰望着数十米高的塔架,屠守锷想上去做最后的检查。这位年过花甲的总设计师不顾连日的劳累,一鼓作气爬上了发射塔架。

当导弹伴着一声轰隆巨响穿过云端、穿过赤道,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时,它犹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春雷在全世界乍响。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篇5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是一次迟到的试验。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然而,由于种种____的干扰,这次试验被整整搁置了9年。这又是一次特殊的试验。对于经历过“____”十年浩劫、刚刚迎来改革开放春风的中国来说,如果试验成功,无疑会为这个春天锦上添花。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任务,屠守锷在1980年早春就带领试验队进入了依然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他经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困了就在木板床上打个盹,而后又匆匆奔赴现场。屠守锷肩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短短几个月时间,他浑圆的脸足足瘦了一圈,一头乌黑的头发也开始出现些许华发。在发射书上签字之前,屠守锷已经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仰望着数十米高的塔架,屠守锷想上去做最后的检查。

这位年过花甲的总设计师不顾连日的劳累,一鼓作气爬上了发射塔架。当导弹伴着一声轰隆巨响穿过云端、穿过赤道,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时,它犹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春雷在全世界乍响。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屠守锷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主持了全部研制工作。1975年11月,“长征二号”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送入轨道。随着我国太空探索脚步的加快,屠守锷又提出了高速度、少投入地发展大型运载火箭的最佳途径,并首次将长征二号丙火箭作为芯级,捆绑了4个液体火箭助推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比长征二号丙火箭提高约3倍。这个火箭的型号被定名为长征二号E火箭,也就是后来国人耳熟能详的“长二捆”。

26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