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个人事迹

| 徐球

彭桓武作为中国氢弹之父,对两弹一星的研究贡献功不可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个人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个人事迹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个人事迹精选篇1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这些成果中最著名的一部分就是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

1945年,彭桓武与玻恩合作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共获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同年夏,他获得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

彭桓武是核潜艇动力方案的领导者;领导和参加了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领导和参加了氢弹的原理设计和试验;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理论领导工作。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个人事迹精选篇2

彭桓武打小就是个神童,智商超群,别人还在学说话的时候,彭桓武已经能熟练使用四则运算了。

1931年秋天,16岁的他便被清华大学录取。在清华求学的日子里,彭桓武一刻也不曾浪费,这一学就是七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彭桓武被迫终止了尚未完成的研究生学业,受邀到云南大学教书。第二年,凭借过硬的专业实力,他作为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被派往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英国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同时向彭桓武伸出了橄榄枝,但彭桓武果断选择了爱丁堡。因为那里有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波恩。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学界翘楚。

彭桓武留学的目的也很纯粹,就是去做研究的,当然要选择最好的老师。而他在英国的表现也十分的惊艳,短短几年时间,不仅拿到了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同时还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认可。

1941年,在玻恩的推荐下,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

不久之后,便和当时的同事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轰动一时的HHP理论。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个人事迹精选篇3

彭桓武191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他的父亲彭树棠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革命后在长春县做县长,人称“长春彭”。受家学影响,彭桓武自幼虽体弱多病,却酷爱读书,尤其是对算术,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天赋。在4岁上学之前,彭桓武就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四则运算。

1930年,彭桓武随父兄一起到北京求学。凭着天资聪颖和刻苦勤奋,1931年,彭桓武考入了清华大学,在这里,开始了他与物理的不解之缘,这一年他16岁。1935年,彭桓武大学毕业后,继续在清华攻读研究生,师从周培源学习物理,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清华园的学习,对彭桓武来说,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自强不息”的校训还时刻激励着他要发愤图强,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这样的环境下,彭桓武养成了好学深思、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怕吃苦的品质。这为他将来带领科研团队攻克难题,以自然科学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日寇的侵华活动日益严峻。彭桓武踏上了南下逃亡的道路,除了必要的行李,他还怀揣了一包足够毒死他三次的砒霜,做好了倘若被日本人抓住,决不做顺民的打算。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彭桓武选择宁折不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让人敬佩。后来,他写诗道“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这是乱世之中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节,更是中华民族压不弯的脊梁。

1938年,彭桓武在老师周培源的推荐下,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跟随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等待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个人事迹精选篇4

1930年,彭桓武随父兄来到北京求学,凭借天资聪颖和刻苦勤奋,年仅16岁就考入了清华大学,从此与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求学期间,他受到了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等大师的悉心指导,打下了坚实的理学基础。毕业后,他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深造,师从周培源,并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彭桓武被迫中断学业,辗转来到云南大学执教。一年后,在周培源的鼓励下,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留英庚款生,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彭桓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决定回国效力。然而,由于二战爆发,欧洲到亚洲的海路被封锁,他不得不绕道美国。但在办理签证时,他因一条侮辱性的条款而愤然决定留在欧洲。在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加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的研究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47年,彭桓武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回国后,他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并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日后的核物理研究工作储备了大量人才。

1961年,彭桓武被调到北京第九研究所,顶替苏联专家从事原子弹理论攻关。他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国防项目当时都是严格保密的,直到1999年,彭桓武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才为人所知。

彭桓武中国氢弹之父个人事迹精选篇5

1938年,时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成为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和1945年分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经玻恩推荐,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1947年底彭桓武回国,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彭桓武,当年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时,彭桓武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研究方向逐步转到原子能及核武器的研究,并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干部培养、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上。1961年4月初,彭桓武奉命被调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负责核武器的理论攻关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彭桓武迅速组织力量转向氢弹原理的探索。彭桓武设计了三套氢弹研制方案,分别由周光召、黄祖洽和于敏负责。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彭桓武也参与了前期主要环节的工作。

1984年,10名科学家获得了“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这个重要奖励中,彭桓武排在了首位。按照相关规则,这个奖章本应由他本人保存,他却表示荣誉应该属于大家,他说:“奖章我收下了,现在这枚奖章已经归我所有,我有权来处理它,请你们把它带回去,就放在研究所,献给所有为我们这项事业贡献过力量的人吧。”并挥笔写下了“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的题词。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26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