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 徐球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有什么精彩的呢?彭桓武为两弹一星所做的贡献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最新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1)

1958年,彭桓武的二姐就介绍了一位36岁端庄贤淑的女士,见面后,他怦然心动,但又自知有缺点,寝食难安,于是写一封独特的表白信:我不会洗衣做饭,不会穿戴,对当官掌权不感兴趣,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

信送出去后,他想着估计人家看不上他,谁知,女方回信:你不会做饭,我做 ;你不会穿戴,我来;你不爱当官掌权,我也一样。

之后,两人迅速组成家庭,不久, 1959年6月,苏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我国又经历3年灾荒,美的“第七舰队”又跳入我国海峡挑衅。

国家局势严峻,钱三强找到彭桓武,给他的新任务是核武器研究,并担任九所副所长。

此后,彭桓武一直忙于国家交给的机密任务,家里交给了妻子,他们幸福地携手度过19个年头,1976年,妻子刘秉娴病了,彭桓武非常着急,领着妻子到医院全面检查,得到的结果是:预后不良--刘秉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他听后眼泪夺眶而出,之后他陪妻子奔波在各大医院间,可是,妻子病情不见好转,此时,年过六旬,患有多种疾病的他心如刀割。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2)

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1915年10月,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

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3)

彭桓武1915年出生于吉林长春,自幼虽体弱多病,却酷爱读书,尤其是对算术,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天赋。在4岁上学之前,彭桓武就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四则运算。

1930年,彭桓武随父兄一起到北京求学。凭着天资聪颖和刻苦勤奋,1931年,彭桓武考入了清华大学,在这里,开始了他与物理的不解之缘,这一年他16岁。1935年,彭桓武大学毕业后,继续在清华攻读研究生,师从周培源学习物理,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并称为“清华四杰”。清华园的学习,对彭桓武来说,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自强不息”的校训还时刻激励着他要发愤图强,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这样的环境下,彭桓武养成了好学深思、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怕吃苦的品质。这为他将来带领科研团队攻克难题,以自然科学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彭桓武在老师周培源的推荐下,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跟随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等待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马克斯·玻恩是量子力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治学严谨又待人诚恳,是良师也是益友。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彭桓武凭着傲人的天赋和勤奋钻研的精神,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在1940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对于学术,彭桓武一直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就不太满意,认为只做了其中的一半。他的导师玻恩却说:“如果你都做了,就不能给你哲学博士,而是给你科学博士了!”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4)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至2007年2月28日),原名彭梦熊,生于吉林长春,籍贯湖北麻城,“两弹一星”元勋,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理论物理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彭桓武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先后师从周培源、马克斯·玻恩,相继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过,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原子能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55年,彭恒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彭桓武主要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的研究,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20年,获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是家中次子,原名彭梦熊,后改彭飞,再改名彭桓武,5岁时在长春教会学校开蒙,因体弱多病经常请假,但善于自学,每回考试都取得不错的成绩。1929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yù]文读中学。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精选篇5)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文中学读书。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同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

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任昆明云南大学理化系教员,教普通物理。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完成关于介子的HHP理论的研究。

1978年,彭桓武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之后,应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邀请,于同年10月至1979年6月开设理论物理课程。1980年,他大力倡导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并参与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小组,被选为该小组的第一任组长,致力于推动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26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