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

| 徐球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大家有什么了解呢?王淦昌的人生有哪些经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篇1

1964年10月16日,戈壁滩上长出了一颗蘑菇云,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戈壁滩上的科研人员为了这一时刻等待许久。他们当中,有人离开故土只身前来;有人告别妻女孤身前行;也有人“埋名”17年,只为了那句“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1907年5月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上的创新,在自己成名的领域获得许许多多的成就。但在国家需要他,希望他参加核武器研究并放弃他自身研究方向时,他毫不迟疑选择了国家。

1950年王淦昌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职。

1955年王淦昌同志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王淦昌同志在研究中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轰动。

1961年4月,王淦昌同志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

1978年王淦昌同志担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王淦昌生于晚清时期,那是一个政局动荡的年代。他4岁丧父,13岁丧母,被外婆拉扯长大,可以说王淦昌的童年是灰色的。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篇2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创造性地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八六三计划”的倡议者之一,获得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学进步技术特等奖两项。

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1993年,美国曾关闭GPS,致使中国的银河号船被困公海三十多天。现在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完善,再也不会被别人掐脖子,所以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脑子里应该多存放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想不通就去想另外一个,有机会就去请教别人,这样才能获得最快的进步。

科学家本身的秉性是他们超越物质条件之外的理性之光和对科学执着的热爱之火,这些往往更为重要。

留学四年之后,27岁的王淦昌学成回国,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教授。

正当年轻的王教授打算大干一番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浙江大学被迫转移到了贵州。

而这时候王淦昌的小女儿刚刚出生,妻子奶水不足,所以女儿营养不良,于是他们就养了三只羊,以便给女儿喝羊奶,因为心疼妻子放三只羊过于劳累,于是王教授就负责放其中的一只羊。

他每天带着小羊一起去上课,下了课就牵着小羊上山吃草,学生们就给王淦昌一个雅号叫“牧羊教授”。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篇3

朝鲜战争爆发后,王淦昌等人奉命进入朝鲜,检测确定美国是否使用了原子武器。到了朝鲜后,他们把从前线带回来的一些弹片摆在面前,用盖革计数器反复测量,一连工作了好多天,始终没有发现计数量明显增加的现象。为了慎重起见,王淦昌亲自戴上耳机,又对弹片进行测量,还是没有听到“嗒嗒嗒”的响声明显增加,这回可以肯定地判断,这些弹片不是原子炮弹爆炸的残骸。

王淦昌把测量的结果,向司令部首长做了详细汇报。最后的结论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使用原子炮弹。大家分析,美国用的这种杀伤力很大的炮弹,大概是一种叫做“飞浪弹”的新式炮弹。王淦昌在朝鲜战场上整整工作生活了四个多月。

王淦昌1934年4月从德国回国,同年7月受聘于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那时他才二十几岁,是位年轻的知名教授,又因为他长得一副娃娃脸,有些老教授都戏称他为“娃娃教授”。他一直活跃在物理发展前沿,造诣很高,备受大家敬重。他来校后提倡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实践能力。

一次,一位学生向他提出一个自己认为难以解释的光学现象,请他指点。王淦昌先是一言不发,弯下腰用手提起他的蓝色长衫的一个襟角,往长衫上甩了一些水,然后双手提高长衫的两个襟角,对着窗外的天空,让那位提问的学生在后面往外看,接着问那位学生:“明白了吗?回去想想再来讨论。”学生问的这个问题,说不上是个难题——衣服湿了为啥颜色会变深呢?看着王淦昌先生的神情,当时旁观的学生进入了深深思考,最后终于明白过来。有的学生还在脑子里闪出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篇4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也是20世纪实验物理学三大女杰之一的迈特内教授唯一的中国学生。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学习了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技巧,并展示出非凡的科学见解和宽阔的实验思路。但他却毅然选择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双修寺是王淦昌每天都要去的实验室,虽称实验楼,却没有实验设施,连最基本的电都没有。理化实验缺乏酒精、烧杯,他以木炭、茶杯替代;没有高真空系统循环水流,他设法将水桶放在高板凳上,利用落差提供水流;没有电源,就利用废旧汽车的发动机来发电。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他制成的荧光粉——磷光硫化锌,却为国家填补了空白。

艰苦的条件下,王淦昌单凭大脑推算写出了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中微子是当时最具挑战性的物理学界难题。论文1941年在美国《物理学报》发表。次年,美国学者阿伦教授按照论文中的建议成功完成了Be7的K电子实验,命名为“王淦昌•阿伦实验”,是国际物理学界1942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后来,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教授根据这个实验制造出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1947年发行纪念刊《近百年来科学之进步》,王淦昌被列为贡献人之一。随后,美国科学家莱因思和考恩利用原子核反应堆获诺贝尔奖。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篇5

研制原子弹是国家级的保密工程,这意味着在以后的好多年里面,王淦昌不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不能在学术界抛头露面,甚至不能用自己的名字。

可是王淦昌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愿,当祖国召唤他的时候,他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王淦昌掷地有声地回答: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著名的物理学家王淦昌失踪了,而原子弹爆轰实验的工地上多了一位年过半百名叫王京的老人家。

王京和年轻人一起用沙袋围起了实验场所,汗水裹着风沙,染白了他的头发。爆炸用的炸药也是人工搅拌出来的,搅拌的人要忍受刺鼻的味道,快速的搅动木棍。而这位叫王京的老人不顾年轻人的劝阻,抢着干这个活。

不久,燕山脚下一声炮响,拉开了我国核武器实验的序幕。

爆轰试验取得一定进展之后,王京又匆匆地赶往下一个战场——青海,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冷爆实验的总指挥。

这位56岁的老人家整天奔波于大西北,在凛冽的寒风中事无巨细的工作着,连每根雷管的安装他都要亲自到场检查,碰到要加班加点赶工时,他也会跑到工地上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干,还经常拍着工人师傅的肩膀说,老弟啊,辛苦啦。工人师傅都亲切的叫他老王头,并且纷纷表示,老王头这么大年纪都这么拼,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茫茫戈壁滩上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随着轰隆隆的爆炸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千米之外的观察点里的人们都欢呼了起来,王京的眼里却噙满了泪花。

26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