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的事迹
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的事迹新鲜出炉,赵九章的故事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的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的事迹(精选篇1)
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
1959年4月16日,赵九章出席____召集的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
1957年10月4日,竺可桢、赵九章、钱学森等发表讲话、写文章,阐述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还建议中国也应考虑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并及早作些准备。
1958年5月17日,中科院成立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581组下设技术组,由赵九章主持。
1962年,赵九章先生在科大一次教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专业课程中要把基本的东西先讲好[6]。
1963年5月31日,赵九章建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内试办研究生班[7]。
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
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的事迹(精选篇2)
出狱后,赵九章考上清华大学,吴岫霞也跟到北师大女附中读书。毕业后两人回浙江杭州举办了婚礼。那一年,赵九章26岁、吴岫霞22岁,他们婚后患难与共、相守几十年,直到赵九章离世。
他走得太突然了,吴岫霞甚至来不及反应,那个初见时穿着监狱条纹号服的大个子,就再也不见了。
1964年6月29日,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这枚导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射卫星工具的问题,让人们从这枚导弹中,看到了发射卫星的可能。
1967年的7月29日,正是北京最炎热的盛夏,午后的北京骄阳似火、酷热难当,东风导弹的设计主任——孙家栋,正在办公室中伏案工作,审核导弹的设计图纸,当时的他已是汗流浃背,汗水滴下来,打湿了图纸。孙家栋顾不上那么多,用一条围巾围在脖子上,接着汗水,继续趴在图纸上逐项检查。
当孙家栋正趴在一张火箭图纸上苦思冥想时,便有人敲门,来人是国防科委的一位同志,他进入办公室后,开门见山的对孙家栋说:
我是国防科委的汪永肃,组织上派我来向你传达上级的指示,国家要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中央已经组建了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并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聂老总的指示,把你调去负责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工作。
原来,卫星工作组的赵九章去世了,导致卫星的总设计工作无人担任,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计工作,钱学森便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年仅37岁的孙家栋,担任了卫星总体设计部的主任,孙家栋也从此成为了中国人造卫星技术的总负责人。
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的事迹(精选篇3)
____到达莫斯科第二天,也就是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一颗载有名叫莱依卡小狗的“卫星”2号。
这,给苏联的纪念庆祝活动增添了巨大的喜庆气氛,也使____有了发射中国卫星的更多想法。
他在11月6日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就。
时过一个月,即1957年12月6日,美国人发射“先锋号”卫星。但是,非常不幸,该卫星就地爆炸了。
到了1958年2月1日,美国人重整旗鼓,再来。
这次,成功发射了“探险者一号”卫星。
但这颗“探险者一号”卫星仅仅只有8.2公斤。
1958年5月15日,苏联第三颗人造卫星上天。这时,____在武昌主持召开党的八届____,他在5月17日向与会党员提出了发展中国的人造卫星问题,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他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气吞万里的气势说:“我们要抛就抛两万千克的,当然,一开始也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
____这一句指示,吹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进军的战斗号角。
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的事迹(精选篇4)
1968年10月26日,这天中关村15号传来了一则噩耗,赵九章先生去世,享年61岁。就在不久前,中科院收到一块黑板,是赵九章先生送来的,上面干干净净,没有一个字。离世前,他也未曾留下一句遗言,____闻讯潸然泪下。
这位首颗卫星的总设计师,又被人视作人造卫星之父的杰出科学家,就这样陨落了。而在他离世的18个月后,那颗他呕心沥血设计的“东方红一号”被送上了太空。他没能亲眼见证这一刻,而是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年,这位杰出的科学家遭遇了什么,让他做出这样决绝的选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给院里送去一块空黑板,又有何用意?
赵九章先生曾在心中暗下决定,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而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决定献出自己的一切。
诚然,在他下定决心的10年后,他与“东方红一号”都成了天际边明亮的新星。
而促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因为10年前秋天里的一趟苏联之旅。
1958年秋天,他作为领头人,带着国内的大气物理科学代表团,前往苏联参观、学习。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习到世界上先进的航天技术,然而,现实却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他们在苏联待了2个月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获得的知识少得可怜,不管是参观,还是访问,都困难重重,科学家们遭到了刁难。
那个时候,中苏两国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方不愿意再分享技术给我国,甚至害怕我国学走技术后,反过来对付他们。
因此,这些不远千里来到雪国的科学家们,仅参观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设备、模型。
赵九章人造卫星之父的事迹(精选篇5)
回国后,赵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中科院汇报了他们的访苏情况。在对国内科学事业的热切下,他投身进了开创国内航空事业,带着科研队伍,展开了对发射火箭、卫星的实验。
在他的努力下,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做好了人造卫星的基础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而这也只是打基础,远远不够。
时间来到1964年,他向____写去一封信,而正是这封亲笔信,正式拉开建造人造卫星的序幕。
之所以写这封信,还是因为他了解到,国内在研制运载火箭时,已经有了发射卫星的能力。
这让他激动不已,立刻找到了钱学森先生,想请对方一同推进研发卫星的工作。
然而,那时更要紧的是研制导弹,以研发导弹为目标,尽可能地让中国迅速成长,不被冷战的美苏两国威胁。
因此,钱先生的意见是,卫星还在科学研究的阶段,上面的同志抓不了那么多,可能还需要多做点宣传。
无奈,他只好再找到钱骥、吴志诚等同志,向他们讲解卫星对于建设国防的重要意义。
他还讲到了卫星与发射洲际导弹之间的重要联系,这一番宣传说服了同志们。
随后,由钱骥同志起草报告,他来逐句修改,花了20多天,一份言辞诚恳,用心良苦的报告诞生了。
这年12月份下旬,恰逢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赵先生将署上自己姓名的亲笔信,也就是那份报告递交给了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