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

| 徐球

“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大家知道是什么样的吗?钱三强的科研故事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

“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精选篇1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岁的钱三强读了《原子新论》后,做了一件极其“凡尔赛”的事——果断放弃北京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改学物理,并考入清华大学重读一年级。

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别说重型武器,连重工业基础都没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父亲病重,钱三强获得了去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工作的机会,他自问:“国难家患临头,我怎能忍心离去?”父亲劝勉他:“你学的东西,将来对国家是有用的。报效祖国!男儿之志,不能只顾近忧啊!”

1946年,钱三强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他与夫人何泽慧带领科研团队,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他和夫人毅然返回祖国。当时中国处于内战时期,科研条件极其艰苦。面对朋友的不理解和导师的挽留,他动情地说:“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1950年初,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主攻原子物理学的“国家级”研究所,钱三强担任副所长。

从事科学组织工作,就意味着在专业上的研究和成就会有所减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没有考虑这些,而是迅速投入工作,解决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国内原子物理研究的科学家太少。然而,他用满腔热忱,邀请国内及海外的原子物理科学家聚拢到研究所来。研究所由初创时的10多人,到1956年达638人,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老母鸡”。

1959年6月,中国原子能事业进入了“至暗时刻”。苏联反目毁约,撤走专家,带走了全部图纸。钱三强带着一腔愤怒与热血,重新“排兵布阵”。心中笃定信念,如当年____对他的期盼:“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

“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精选篇2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非凡天赋。在那个科技落后的时代,年少的钱三强心中埋下了科技强国的种子。他勤奋苦学,凭借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在清华园中,他如饥似渴地钻研物理知识,在名师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之后,钱三强远渡重洋赴法国深造。在异国的科研环境中,他不畏艰难,全身心投入到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在实验室里,他日夜钻研,无数次的实验、分析,逐渐在核物理领域崭露头角。学有所成后,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带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回到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中,成为新中国核物理研究领域的拓荒者。

回到祖国后,钱三强深知发展核事业对于新中国的重大意义。他积极投身到科研机构的组建和科研团队的培养中。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科研人员从零开始,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核物理研究体系。他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核物理实验,在铀核裂变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成果。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的现实情况,钱三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发展道路。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在研发过程中,他深入科研一线,与同事们共同攻克无数技术难题,为新中国的核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国在国际核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

“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精选篇3

1932年,钱三强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他的父亲钱玄同对儿子的科学志向给予了坚定支持与鼓励,手书“从牛到爱”——勉励钱三强发扬属牛的那股牛劲,在科学道路上不断钻研进取,向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父亲的期许成了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行事准则。

1937年,钱三强获得公费留法名额,将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原子核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学习,导师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

然而,启程在即,“七七事变”爆发,战火纷飞。病榻上的钱玄同察觉出钱三强不忍离家的心思,劝勉他:“你学的东西,将来对国家是有用的。男儿之志,不能只顾近忧啊!”带着满腔的报国之志,钱三强远赴欧洲求学,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46年,钱三强与何泽慧在巴黎结为连理。这对核物理学界的伉俪在难以计数的裂变径迹中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个发现一经公布便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他们也被国外媒体盛赞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面对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钱三强没有忘记曾经的决心,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国。他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为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

伊莱娜教授虽十分不舍,但仍给予了理解与支持。临行前,伊莱娜教授准备了一些放射源送给钱三强,并鼓励他:“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精选篇4

钱三强,著名核物理学家,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曾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钱三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7岁时就进入了蔡元培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学习,先后又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巴黎大学等一流学府学习,之后留在法国任职。

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钱三强有幸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弟子,从事原子核科学研究。1948年5月钱三强夫妇抱着刚半岁的女儿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物理系教授。

1960年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后就在他51岁生日当天,那颗凝聚着一代人心血庇护着世代人和平的“大炮仗”,在罗布泊炸响。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原子弹。仅仅过了2年零8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最快的国家。

在年逾花甲时,他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也正是因为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国防科技做出了突出贡献。

“核弹之父”钱三强事迹故事精选篇5

钱三强出身于浙江湖州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早年赴日留学,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30年,17岁的钱三强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留美归来的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和萨本栋等著名教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本就患有高血压的钱玄同因忧愤国事而病情加重。家国罹难,钱三强准备放弃已经考取的赴法学习镭学的名额。父亲却教导他:一个男子汉近忧是应该的,但必须有远虑,中国现在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你就要去法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他鼓励钱三强抓住机遇,在当时物理学研究最尖端的镭学领域取得成绩,方能报效祖国。

在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钱三强很快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获得了博士学位。1946年春,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合作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因此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西方媒体用《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这样的标题予以报道。

那时,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将会留在欧洲从事科学研究,但强烈的科学救国信念促使他们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钱三强后来解释了回国的动因: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都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1948年5月,钱三强夫妇抱着刚半岁的女儿,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开始了他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奋斗的历程。

26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