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

| 徐球

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陈芳允主持过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的工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

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精选篇1

他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指导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和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倡议(863计划)。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工程专家。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194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8月获国际天文组织小行星命名。2019年9月,863计划倡导者获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授予的“最美奋斗者集体”荣誉称号。

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精选篇2

1928 年,陈芳允进入黄岩县立中学读初中。在学校里,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对自然科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陈芳允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毅然参加了到南京的请愿和抵制日货等活动,心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愈发强烈。

毕业后,陈芳允考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1934 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师从吴有训、叶企孙等教授。在清华园里,他沉浸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1935 年 12 月 9 日,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理想抱负。

1937 年 11 月,由于战争的缘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次年,陈芳允在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听从叶企孙的建议,留校在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与此同时,在任之恭的指导下,陈芳允从事于通信和晶体滤波器方面的研究。这段时间的研究工作,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日后在无线电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 年,陈芳允报考英国的无线电工程,一考即中。一年后,他前往英国的无线电厂研究室参加雷达研制工作,成为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在英国的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日后回国报效祖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精选篇3

1931年,陈芳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5岁的陈芳允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上海学生运动、抵制日货游行、到南京请愿等爱国活动。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因对物理课感兴趣转入物理系学习,并受到吴有训、叶企孙等名师指点。在清华大学期间,陈芳允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他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的理想抱负。1938年,陈芳允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工作,结识了一生的科学伴侣——同为助教的沈淑敏。

1941年,陈芳允抱着为抗日战争作出自己贡献的想法,来到了航空委员会所属的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研制发明了我国第一架无线电导航仪。1945年,陈芳允赴英国留学进修,在考瑟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有关电视接收机图像质量改进方面的研究,后来转入曼彻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研制英国第一套船上海用雷达,他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1948年,陈芳允带着世界第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研制出生物电子学方面的电子仪器设备。

陈芳允以祖国和民族的振兴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定航,逐步确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抱负,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述:“学生运动的参与和体会,革命队伍中熏陶,逐渐地立下了志愿,跟着共产党走,为祖国和民族的振兴而工作和贡献一切……如果说在工作中有一点成就,也正是从立志而来”。

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精选篇4

1952年夏,陈芳允受中国科学院吴有训副院长委托,筹备电子学研究所。一年之后,为配合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电子所筹备处作为一个研究室并入物理所。陈芳允的工作则转到研究脉冲技术及研制探测原子射线和粒子的仪器方面。1955年陈芳允被晋升为研究员。1956年“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制订后,成立了电子研究所,陈芳允担任该所脉冲技术实验室主任,较全面地开展了对毫微秒脉冲的产生、放大、显示等技术的研究。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陈芳允组织大家成功地接收了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进行了准确的记录和科学的分析,不仅测出了卫星过顶时的多普勒频率曲线,而且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1964年,他接受机载抗干扰雷达的研制任务。同年,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陈芳允作为对人造地球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总体负责人,承担地面测量控制设备的研制、台站和中心的建设、轨道计算等方面的艰巨任务。1965年,陈芳允任中国科学院西南电子所副所长。

“____”开始后,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转到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进行。1967年,陈芳允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新成立的卫星测量部,指导卫星测控设备的研制和发射台站的建设等工作,直到1975年为止。1976—1984年,他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测量通信总体所副所长,在此期间,主要领导了微波统一跟踪测量控制系统的研制和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他调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任科技委常委,1988年后为顾问。

在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工作期间,他主要从事电子线路和雷达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首先提出利用采样原理制作实用的采样示波器。1961年,在他的指导下研制出可以观察到纳秒(109秒)量级的脉冲和甚高频连续波采样示波器,这是国际上最先做成功的。这些工作在以后的计算机研究方面得到了应用。在对雷达的研究上,他提出利用单脉冲体制代替一般的圆锥扫描体制,并进行了总体设计。

陈芳允两弹一星院士事迹精选篇5

1948年,陈芳允乘坐客轮回到上海,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陈芳允参与研制的这套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曾被推广到上海医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演示。

1951年,陈芳允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受吴有训委托组建的电子筹备处并入物理所,他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到研究脉冲技术及研制探测原子射线和粒子的仪器方面,次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

1956年,陈芳允参与“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的制定工作以及新电子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并担任了该实验室主任,较全面地开展了对与毫微秒脉冲有关的多项技术的研究。次年,在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陈芳允及其团队成功的测出该卫星过顶时多普勒频率曲线以及它的运行轨道参数。1958年后,陈芳允先后完成了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与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的研制。

1964年至1965年,陈芳允研制出飞机用抗干扰雷达,与徐建平等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主持了“东方红一号”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1970年,陈芳允针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要求,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该系统成为了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197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担任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次年,陈芳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后,先后提出“双星定位系统”与遥感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984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及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6年3月,陈芳允与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建议,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863计划”,1991年,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263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