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

| 徐球

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大家有哪些想了解的呢?吴自良有怎样的科研成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

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篇1)

吴自良(1917.12.25—2008.5.24.),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冶金系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和昆明中央机器厂设计师及副工程师、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及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等。领导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钼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有关单位联合攻关,主持此项任务,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创造了无数奇迹。但由于这些工作大多属于“绝密”级别,因此背后的故事也多数鲜为人知。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带领团队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历程,就是其中一则神秘的传奇。

所谓原子弹“心脏”,是一种叫作“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

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面对国际封锁,____表示中国一定要下决心搞出原子弹,而这项甲种分离膜的攻关任务,是由____亲自抓的国家绝密项目。

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篇2)

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曾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原件——分离轴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7年12月25日吴自良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和兄、姐抚养成人。取名“自良”,寓意通过自强不息成为贤良方正之人。

1943年在大姐的资助下,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读研究生。留学期间,他悉心钻研物理冶金学,194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百度百科)

1949年应聘到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1950年春他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1950年吴自良接到了国内他的一位老师的信,内容是希望他能够回国工作,并且告诉他,是周恩来总理指派我动员你们回来的。当时美国移民局不让吴自良回中国,他就找了一个理由,说“我的母亲年纪太大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是讲究孝道的。”以这样一个理由他才得以回到祖国。1950年年底,他取道香港回国,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

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篇3)

吴自良(1917.12.25-2008.5.24),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曾任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金属研究所做博士后,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同年9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研制原子弹,首先必须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产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心脏”——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随着苏联专家的撤离,中国亟需自主研制这项技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他担任了由上海冶金所及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第十研究室主任,主持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研制工作。

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篇4)

吴自良在晚年的回忆录《“链条”人日记》中,自称“链条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祖国的一根链条。日记中回忆道:“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可是哪有什么横空出世,不过都是一群抱着“竖着进去横着出来”决心的国防人在负重前行。吴自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代国防人的使命。

1917年,吴自良出生在浦江县前吴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受书香门第良好家风的影响,吴自良自幼爱好读书。他9岁进入浦江县立浦阳小学学习,一日上课在诵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时,他瞬间被这股强劲的气势所折服,便将“天助自助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1929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成绩依旧十分突出。在中学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时他便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中国为什么总是受到列强欺辱”等问题,科学救国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中渐渐埋下。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的矿冶系,恰逢当时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在“航空救国”的热潮中,吴自良凭借优异的成绩转入新成立的航空机械系学习。吴自良后来回忆道:“当时校舍比较差,但教师教课非常好,学生学习很用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读完了大学。1939年大学毕业后,吴自良经学校推荐,前往垒允飞机制造厂工作,在设计科任设计员。因为当时工厂里的许多工程师是美国人,所以吴自良在学习专业飞机制造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为日后赴美留学打下语言基础。1942年,该中央飞机制造厂惨遭日机轰炸,吴自良随工厂撤到昆明,但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工厂的重建工作时却告知他:只有加入国民党才可以再续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亲眼目睹国民党种种恶行的吴自良掷地有声地回复:“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

吴自良材料学科学家事迹(篇5)

在美国的时候, 吴自良等留学生基本上都参加了1949年成立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 简称留美科协) 。这是由留学生中的一些中共党员、进步学者发起成立的一个组织。他们利用一些社交活动及编辑出版的《留美科协通讯》, 宣传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 介绍中共建国方略、政策和新中国的情况, 争取广大旅美学生、学者对国内解放战争及尔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支持, 并动员更多的学有所成的人才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我参加这个协会后, 了解了当时国内的真实情况, 也阅读了____的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1949年10月1日, ____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当时, 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 都高兴得不得了, 非常激动, 一心想着要赶快结束手中的工作, 尽快回国。而且我也知道, 自己所学的物理冶金专业在国内是非常需要的, 回国后我会有许多的工作可以做。我回国的事情, 与中国国防化学防备部黄部长有关, 他本人也曾在英国留过学。那时候, 受周恩来总理的指派, 他负责留学生的回国事宜及回国后的工作安排。他十分了解我在美国的情况, 并主动写信给我。信中主要谈了我回国的事宜, 并建议我回国后到唐山北方交通大学任教。后来, 我就凭着黄部长发来的一封通知书回国的。

在我回国的时候, 美国移民局叫我不要回中国来, 但我说母亲年纪大了, 我一定要回去看看。这样, 它也就没有扣留我。于是, 1950年下半年, 我和其他二三十个留学生就一起坐船离开美国回国了, 路上花了几个星期, 12月, 我们到了香港。在香港, 有人接待我们, 并安排大家一起坐火车到广州, 进行学习、参观活动, 让我们了解新中国的情况。一个月后, 我离开广州回到了上海。

我刚回国的时候, 国民经济正处在三年恢复时期。因为周恩来总理要接见留学生, 所以, 1951年春节后不久, 我便来到北京, 住在永安旅馆( 现在的华侨饭店, 当时, 国家用来专门接待归国留学生) 。接着, 由旅馆方面通知我们____接见我们的具体时间。我记得____那天接见我们是在上午, 时间不长, 地点在紫光阁。当时一起参加接见的留学生, 大概也有二三十个。

26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