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

| 徐球

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大家了解哪些?任新民的开发研究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

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篇1)

他,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

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很破烂的修理厂,而且漏风漏雨。但他和小组成员,就是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

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有领导问,发射成功有把握吗?他说:“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中国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

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篇2)

任新民到任后的第一个任务,是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年后,任新民被任命为“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首次试飞失败后,任新民与同事顶着巨大的压力,分析故障、钻研改进,终于在1964年第二次试飞中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

此后,任新民全面负责“东风三号”的研制工作。仅用10年的时间,中国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中程导弹。

____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搞人造地球卫星,也就是后来的“东方红一号”。而担任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负责人的,正是任新民。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中国由此登上世界航天活动的大舞台。任新民和钱学森等参与研制试验的人员,被周恩来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通信卫星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1975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中国通信卫星工程的报告》审议通过,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331”工程自此开始。任新民被任命为卫星通信工程总设计师,全面负责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工作。

“长征三号”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地球同步卫星技术的国家。正是由于任新民的坚持,才确定了运载火箭第三级使用氢氧发动机的方案。

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篇3)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通信卫星工程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众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通信卫星工程,由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都有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任新民当时是总指挥的“统帅”,被大家称为“总总师”。

领衔如此庞大的工程,任新民说,他当年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大于技术方面的压力。“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因此,任新民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用心让团队和谐相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在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头”。

回首“331”工程,令任新民最难忘的当属氢氧发动机的研制。“长征3号”运载火箭为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射曾立下汗马功劳,而关于“长征3号”运载火箭第3级,究竟该采用常规发动机还是氢氧发动机,曾经有一段激烈的争论。氢氧发动机在当时是一项新技术,只有一两个国家采用过,虽然风险比较大,但研制成功后将极大提高火箭运载能力。

任新民深知困难重重,但还是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氢氧发动机是迟早要上的台阶,不上这个台阶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无法进步,我在这里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要把氢氧发动机搞出来。”这是他认真对比了两种发动机的每一项性能之后做出的审慎决定。因为他知道,科学需要创新,但“也绝对不可以盲目地冒险,因为搞科研是高成本的活动”。

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篇4)

随着国内局势渐趋明朗,归心似箭的任新民欣喜若狂。1949年6月,任新民乘邮轮回国,快到上海时吴淞口被国民党军队轰炸,邮轮只能返回香港。任新民在海上几经辗转,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到达了天津塘沽港。阔别多年,任新民已学成归来,而他立志报效的祖国也旧貌换新颜。

归国后的任新民参与筹建培养武器装备研制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56年,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任新民参与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的编制。随后,任新民从哈尔滨调入北京,参与筹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创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总设计师室(六室)主任。

1958年,任新民被任命为“1059”(苏联导弹P-2仿制弹)的发动机总设计师。“1059”的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差,产品质量不稳定,而发动机的材料问题更是突出。任新民靠着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逐一排查零件的质量问题,把关零件生产的工艺、工序。在发动机材料的问题上,任新民认同聂荣臻元帅的看法,材料不能依赖国外进口,他同多家有色金属冶炼厂、钢厂协议试制155种金属材料,又与石油部、轻工部等20多个单位协议试制87项非金属材料,这些协作生产不但保证了“1059”的仿制成功,也为中国导弹事业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仿制接近尾声时,苏联专家要求用作推进剂的液氧必须从苏联进口,但任新民坚持试用兰州化学实业公司生产的液氧。任新民与专家们严密检验、比对,中国生产的液氧被证实符合设计要求。

发动机研制完成后投入试验需要用到地面试车台。当中方研究人员问及试车台、试车规程的资料时,苏联专家回复要把仿制好的发动机拉到苏联去试车。任新民意识到不能在国内试车必然会卡住中国导弹事业的独立发展,他与同事们既为技术上的钳制气恼又为导弹研制进程心急如焚,在少有资料辅助的情况下,任新民与同事自主摸索、研究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经过几个月的分析、计算和研究,任新民带领专家们编写出一份极为详细的试车台设计任务书,又经过近一年的工程建设,中国第一台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验收成功。

任新民“两弹一星”获奖者事迹(篇5)

1915年,任新民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早年曾用名任大道。他的父亲任海清曾担任宁国县小学教师、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银行行长等职。四岁时,任大道就被父亲送入宁阳小学就读,根据“大道出新民”的典故,父亲为他取了学名“任新民”,之后,任新民的名字便一直沿用。少年时期,任新民喜爱读书,在阅读过《岳飞传》后,他逐渐产生了精忠报国的思想。

1928年,任新民前往邻近的宣城,就读于安徽省立第四中学(现为安徽省宣城中学),其文学才能受到老师杨师道的赏识。杨师道的思想进步,给任新民介绍了许多进步书籍,任新民由此逐渐变得激进、偏向革命。次年,还不满14岁的任新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与游行示威及街头演讲等组织活动。在经历1年多的准备后,1930年底,宣城发动庙埠暴动,但暴动很快失败,任新民的老师杨师道因思想激进被捕,而任新民则因考试,未参加该次暴动,而躲过逮捕。为了保护任新民,任海清在宁国县的乡下,给任新民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在乡下教书的这段时间里,任新民的思想逐渐产生转变,由革命救国思想转为科学救国思想。

1931年,任新民只身前往南京求学,因过往成绩优秀,他被南京钟英中学免试录取,进入高中部学习。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钟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在读到大三时,因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国立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到重庆后,任新民听闻国民党当局在全国招收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为兵工学校学生,于是,一直喜欢机械制造专业的他便放弃了中央大学的学业,改考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学习兵器制造。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浩淼的太空。从此,照亮了我国的飞天之路。作为火箭技术总负责人,任新民难掩激动的泪水……

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2018年,任新民被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26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