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孙家栋元勋事迹
“两弹一星”孙家栋元勋事迹新鲜出炉,孙家栋的科研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一星”孙家栋元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孙家栋元勋事迹(精选篇1)
他拥有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和工程领导者之一。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他亲历、见证、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飞跃的全部过程。
1967年,一纸任命书来到孙家栋面前,经由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他被调派至新单位,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年仅37岁的孙家栋从组建队伍开始,带着大家向前攻关突进。仅仅2年多的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告成,____要听取卫星工作的汇报。
可孙家栋却犯了难。当时为了表达对____的热爱,各研制单位都会设计较大的____像章放在卫星里,可如此一来,火箭不仅打不动,还会影响仪器散热。为此,孙家栋彻夜难眠。
在向____汇报时,孙家栋不惜冒着个人发展前途的风险,下决心把心底的想法讲了出来:“大家热爱____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挂上很多像章,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周恩来的脸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回去跟大家讲清道理,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听完____的这番话,孙家栋终于放下心来。
“两弹一星”孙家栋元勋事迹(精选篇2)
提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有无数个“中国第一”跟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孙家栋,1929年出生。1951年9月,22岁的孙家栋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
1957年,孙家栋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亲耳聆听了_______那番著名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____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令青年孙家栋热血沸腾,他说,“那时候就下了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1958年4月,孙家栋带着代表着优异毕业成绩的斯大林头像奖章从苏联留学归来。归国后不久,孙家栋没有去制造飞机,而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转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
1962年3月21号,我国首次独立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东风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没想到起飞后导弹很快失控,最后坠毁。
“两弹一星”孙家栋元勋事迹(精选篇3)
1929 年,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的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的他,怀揣着成为工程师、为国修大桥的梦想。然而,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他的求学之路,但这并没有阻挡他追求知识的脚步。后来,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为日后的留学深造打下了基础。1951 年,孙家栋被中央军委选中,前往苏联的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在异国他乡,他刻苦学习,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一枚纯金“斯大林奖章”。留学归来的孙家栋,毅然投身到祖国的国防建设中,开启了他的航天之旅。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自主研制人造卫星被提上议事日程。钱学森院长亲自点将,任命 38 岁的孙家栋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外严密封锁技术,研制条件极其艰苦。但孙家栋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他们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了实现“听得清”的目标,卫星在轨后必须展开天线才能确保《东方红》乐曲信号被地面站接收。在模拟卫星天线展开的试验过程中,总是出现最后一节天线被甩出去的问题,多次试验一直没有成功。
孙家栋带领大家深入分析,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天线结构。修改天线结构设计后,试验终获成功。1970 年 4 月 24 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来,响彻全球,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时代的到来。那一刻,孙家栋的心情激动不已,“那个场景终生难忘,激动的心情确实无法形容。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中国制造的,真是感觉扬眉吐气!”这一伟大的成就,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弹一星”孙家栋元勋事迹(精选篇4)
有位航天大家的经历,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中国航天事业璀璨星河里,他的名字从未停歇地闪烁着光亮。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他的名字与我国航天史上诸多个“第一”紧密相连: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他就是从事航天工作60余载,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孙家栋。
从辽宁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时,18岁的孙家栋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将来修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他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修大桥的愿望,便只能永远留在年少的梦中。留学生活让孙家栋印象深刻。临行前,部队到王府井买了最好的哔叽面料,为他们定制了笔挺的军装。走在苏联街头,中国军人的风貌时常引来羡慕的目光。
更让人赞叹的,是孙家栋的学习劲头。每天晚上他看完新闻,就一直攻读到深夜两点。他的记忆力惊人,一门功课七八章内容,几天时间就能从头背到尾,考试时一拿到试卷,想都不用想,便可提笔一气呵成。
“两弹一星”孙家栋元勋事迹(精选篇5)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1929年4月8日生于辽宁复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曾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及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及科技委主任。长期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6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导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也已提到日程,正在忙碌中程导弹后期研制工作的孙家栋,奉命向新的技术领域——空间技术进发。
1967年7月,不足不惑之年的他负责组建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即501部,并参加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作,先后担任这一总体设计部的技术负责人和副主任。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其隶属关系和领导体制几经变动,1970年5月划归七机部领导,1973年5月正式列入七机部建制,成为七机部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