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

| 徐球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朱光亚克服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篇1

翻阅中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发展史,特别是早些年,朱光亚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余情况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

在公众场合,朱光亚也是少言寡语,不苟言笑。看到他凝重的脸色、威严的剑眉,有人说他长得像“关云长”,对他愈发感到神秘莫测。

外国人最早注意到他,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国新闻媒体上,钱学森、朱光亚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美国人在猜……

其实,两个名字的排序已经暗含“天机”——如果把中国的战略核武器比作一把“枪”,这两位科学家珠联璧合:钱学森是研制“枪”的,负责导弹;朱光亚是研制“弹”的,负责核武器。

核武器,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翻开《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首页上这48个字的定义,就是朱光亚撰写的。

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篇2

朱光亚(1924~2011年),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物理学并组织筹建物理学研究所。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朱光亚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多年来,他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在核武器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键时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决心,无论是发展方向的抉择和决策,还是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关键技术问题的决策,他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中国特色核武器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朱光亚与其他22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

朱光亚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颁奖盛典上,组委会给朱光亚的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的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004年12月,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朱光亚逝去了,但这颗星和他的精神将永耀苍穹。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篇3

朱光亚自幼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天赋。在求学之路上,他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学霸。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他的成绩更是出类拔萃,考试常常满分,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就像一颗正在积蓄能量的新星,等待着绽放光芒的那一刻。后来,朱光亚踏上了美国的求学之旅,在密歇根大学,他深入钻研实验核物理,这个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领域。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优异得让教授都对他的考卷赞不绝口,声称“看起来是享受”。

然而,尽管美国有着先进的科研条件和优渥的生活,但朱光亚心中始终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朱光亚那颗炽热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他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同学们回国报效祖国。这封信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留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不久后,朱光亚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一切,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开启了他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奋斗的征程。

回国后的朱光亚,迅速投身到了新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中。当时的中国,核武器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设备匮乏,但朱光亚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科技工作者,从零开始,一点点探索,一步步前进。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篇4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回国;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6月入伍。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光亚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参与了“863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享有崇高威望。五十春秋呕心沥血,毕生奉献功勋卓著,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归国抉择的“无悔”、铸造核盾的“无畏”、战略决策的“无惑”、科学精神的“无瑕”、人生境界的“无我”,这“五无”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也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事迹篇5

朱光亚(1924—2011),湖北省武汉市人。核物理学家。1941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1942年转入西南联大,194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后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等。

朱光亚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朱光亚从东北调回北京,开始培养我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他们后来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力量。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与我国签订的有关协定,撤走专家,我国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党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委托钱三强挑选一位“科学技术带头人”,钱三强推荐了朱光亚。只有35岁的朱光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从此做起了他这一辈子主要做的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在核反应堆研究中,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试验,跨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第一步。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原子弹研制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他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后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贡献卓著。

2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