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范文

| 徐球

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大家看过哪些呢?姚桐斌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范文

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范文(精选篇1)

1947年10月,他远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工业冶金系研究生,并在毕业后获得了博士学位。

此后,他又进入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继续深造,并兼做实习指导员,于1953年获得帝国学院文凭。

在英国留学期间,姚桐斌积极参与了“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的工作,还担任过留英学生总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他向国内发出了热情洋溢的贺电,并因宣传新中国而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

1954年初,他被迫离开英国,前往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

在亚琛大学期间,他扎实严谨的学术基础和工作作风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还写过多篇关于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的论文,并自制仪器研究金属粘性,他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好评。

1956年5月,姚桐斌在瑞士的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范文(精选篇2)

1922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黄土塘镇小街北面的一座小房子里。他自幼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异常坎坷艰辛。童年依靠父兄小本生意的收入上完小学,因成绩优异、兄长支持以及小学校长数次劝说,才征得父亲同意继续上学。中学时期,即便贫穷拮据、重病辍学、父亲反对、战乱频繁、各地辗转,他的求学之志从未减过分毫。1941年高中毕业,姚桐斌凭借出色的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7所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就读。

大学期间,姚桐斌便展露了远大抱负和家国情怀,他勤学苦读、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南交通大学这十六字校训,成为流淌在姚桐斌血液中的优秀品质。四年后,“老是穿一件薄薄的灰色土布棉衣”的姚桐斌,以总评成绩第一名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此时,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为出国留学做准备。他看中了地处工业革命故乡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下定决心要用学到的科学技术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

1946年,姚桐斌拿到了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公费留学名额,并于次年10月,来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此时的英国正从二战阴影中加速复原,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活动异常活跃。伯明翰大学自然环境优美、校风严谨、师资雄厚、学术氛围浓郁,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姚桐斌沉浸在工业冶金研究中,潜心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方法。1951年12月,他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姚桐斌原本计划,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刻回国,但组织安排他到伦敦帝国学院继续深造。在伦敦帝国学院,姚桐斌对铝—硅合金的热裂性能开展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于1953年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

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范文(精选篇3)

1958年,才华横溢的姚桐斌被安排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参与工作,在火箭发动机材料领域,他凭借自己的才智研制出了创新的“发汗材料”。

这项技术能够在极高温度的环境下保持材料稳定,有效降低火箭发动机的温度,对提升火箭的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在钛合金气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极大提高了火箭的载荷能力及发射效率。然而,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遭受了突如其来的不幸。

1968年某日,姚桐斌在下班回家的途中,遭到身份不明的____攻击,被毒打后遗弃在家门口附近,最终不幸去世。

中央对这起事件高度重视,____听闻后震惊不已。

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杰出科学家,中央立刻指示彻查此案。

经查,1968年恰逢____期间,姚桐斌因留学背景被错指反动,不幸成为几名怀恨在心者的攻击目标,遭受致命的暴力,年仅46岁。

对姚桐斌妻子彭洁清来说,这是极度悲痛的时刻。面对丈夫的遭遇,她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悲伤,凶手逍遥法外令她难以接受。

彭洁清坚持不懈,四处奔波寻求公正,直至1976年,经九年不懈追求,凶手终被抓获并接受审判。

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范文(精选篇4)

上海和无锡先后沦陷,一心要读书的姚桐斌瞒着父亲,跟四个同学一起越过日军的封锁线。1939年,才终于到了江西吉安县,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姚桐斌极为珍惜读书的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毕业时,在江西全省会考中,他取得总分第一名,报考五所大学,竟然全部发录取通知。由于对矿冶专业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他对同学说:“开发中国的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回国后的姚桐斌,拒绝了多所著名大学抛出的橄榄枝,服从组织安排,到第五研究院工作,心甘情愿在航天系统担起了设计部门的配角。当时中国的导弹材料研制,几乎是从零开始,当时分配给他仅仅只有一间实验室,十二个大学生,还有一台显微镜。工业基础更是薄弱到连不锈钢都生产不出来。

但姚桐斌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他反反复复地实践,夜以继日地研究,从不锈钢到钛合金再到高强度铝合金,都被他成功研制了出来,各种先进的焊金技术和结构,也都被他顺利地应用到实践当中。短短五年间,姚桐斌所带领的团队就前前后后开展了五百多个研究课题,其中80%都被应用在了火箭发射、卫星上天事业上,成就了中国航天的传奇。

中国航天事业这个伟大而又辉煌的征程背后,隐藏着的是无数默默奉献、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英雄。就如姚桐斌,他的一生,饱含着的是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忠诚,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照亮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星辰大海。

姚桐斌“两弹一星”事迹范文(精选篇5)

1957年,在中国出面帮助下,姚桐斌带着堪称无价之宝的冶金材料,和学习多年的知识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及材料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刚回国的姚桐斌,面对的是一个科技落后、条件艰苦,甚至是一穷二白的国家。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他提出了“材料先行”的观点,并制定了研究方向。在没有任何辅助资料、先进科研设备和可靠技术支持的情况下,

他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所学知识,从零开始经过不懈努力,亲手建立了一个研究水平全国领先,并且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所。

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应用到了实际的火箭设计和应用当中,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航天材料的研究过程中,姚桐斌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严谨的态度,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他领导和指导了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出了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

2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