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

| 徐球

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他为两弹一星做了哪些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

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精选篇1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跨声速流和奇异摄动理论(PLK方法)方面的成就为国际公认。倡导了我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精选篇2

1968年,____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全国各地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这一年英勇的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顾“____”的干扰,仍然坚定地从事国家建设,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轮“东风”号建成,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建成通车,中国的核工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这一年的12月5日,周恩来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外宾,这时,一位秘书慌忙走了进来,对总理耳语,说是首都机场的一架飞机着陆时失事,其中有郭永怀。____听到了这个名字,当场痛哭失声。

郭永怀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师从世界气体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是钱学森的同门师弟,身为一名中国人,他的心里始终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郭永怀深度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人造卫星等领域,1960年加入铸造核盾牌的行列,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 理学家彭桓武形成了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精选篇3

“不忘曾经的噩梦,中华民族痛苦的呻吟,从那时埋下自强的种子,永怀科学报国初心……”

这首由威海一中师生演唱的歌曲《永怀初心》,是怀念曾经在该校任教的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整整60年。原子弹、氢弹,可能永远都不会用到它们,但它们蕴藏着一种精神,一种由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郭永怀祖籍威海荣成滕家镇西滩郭家村,1909年4月4日出生于一个崇尚耕读的农家,父辈全力供他读书,17岁考取青岛大学附属中学,20岁考取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毕业后转入本科学习,两年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在北大期间他积极参与“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侵占华北,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停课解散,留校北京大学做助教的郭永怀只得返回家乡,应聘在威海一中任教。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深受学生爱戴。他带领学生贴标语喊口号,进行抗日游行。郭永怀开始思考中国屡受外夷欺辱的根源,他感觉到要靠现代化的装备和先进的武器保家卫国,应对外来侵略。

全面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几所大学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郭永怀告别威海一中师生,去西南联大工作、求学,决心努力学习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目睹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后,郭永怀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信念。他毅然放弃了光学改学航空工程,步入空气动力学的研究领域,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

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精选篇4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时,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最难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题目。1941年5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郭永怀正是在此与李佩相识、相恋。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郭永怀研究的学科常接触一些机密资料,美国方面让他填写一张表,上面有一项内容便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如果不同意就会失去涉密资格,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填了“否”。

郭永怀“中国原子弹之父”事迹精选篇5

1956年9月,伴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从美国向西驶向中国。船上,几位中国科学家欢欣鼓舞、喜极而泣,其中一位便是郭永怀。学成归国尽早报效祖国,郭永怀海外研学十六载,日思夜想的就是这一天。而这一天却实属来之不易!

1940年9月,郭永怀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1年5月,郭永怀又奔赴当时的国际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汉姆航空实验室,师从著名航空大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投身影响他一生的空气动力学研究。1945年,他以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他受聘于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任教。之后他同钱学森一起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为人类突破“声障”难题即跨声速飞行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跨声速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为了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新难题,他尝试运用并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形成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即国际社会公认的PLK(庞家勒-赖特希尔-郭永怀)方法,并在多个学科广泛应用。

1956年,47岁的郭永怀不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而且已经是享誉国际的知名科学家,尤其是在与航空工业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有着瞩目的学术成就。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再次引燃郭永怀科技报国的初心。听到这个消息,他再也按捺不住了,恨不得马上投入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当中。谈起回国原因,郭永怀1957年曾在《光明日报》撰文写道:“这几年来,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所获得的辉煌成就,连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26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