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郭永怀的科研成果大家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

“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篇1)

令郭永怀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应用数学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和国际声望,却成了学成归国的羁绊。当时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关系十分紧张,在两国这样的外交关系背景下,美国政府绝不允许像郭永怀这样的知名科学家回到母国。

久旱逢甘霖,一个好机会终于来了!

由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美国政府在1955年4月4日正式宣布撤销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命令。苦等了6年之久,郭永怀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曙光。即便如此,回家的路也并没有像他想象得那么顺利。但为了回到祖国,郭永怀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哪怕是自己视若珍宝的科研资料和讲义手稿。

据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回忆,回国前夕,郭永怀曾两次烧毁自己积累十多年的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一次是在自家院子里,郭永怀亲手烧毁了自己一大批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还有一次是在康奈尔大学同事为郭永怀举办的饯行野餐会上,他当众烧毁了自己一部即将完成的书稿。这样的举动,让在场的美国同事惋惜不已,也曾让李佩倍感不解。

直到后来,他们登上回国的邮轮,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几个工作人员检查他们的行李时,李佩才恍然大悟。在此之前,郭永怀的师兄钱学森回国时,就是因为携带一些科研资料而被滞留美国多年。没有了携带科研文稿被扣留的麻烦,美国政府方面的检查终归是有惊无险,他们再也没有阻挠郭永怀“回家” 的理由了。

1956年11月,郭永怀一家终于抵达广东罗湖口岸,踏上了阔别16年的家园故土。双脚踩在这片熟悉而又崭新的土地上,他感到无比踏实、前所未有的自由自在,他已经作好施展才华的准备。

“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篇2)

1968年12月5日,秘书急匆匆地来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身边,和他低声耳语。随后,____表情凝重,良久不语。原来在这一天,一架飞机失事,十多人不幸遇难,而其中一人名字叫作郭永怀。郭永怀是谁呢?他的意外离世,为什么让____如此悲痛呢?

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郭永怀就读的北京大学停课,他被迫回到威海中学执教。当时,学校的小路上有一个用炮弹皮做成的钟,这块炮弹皮是甲午战争中侵略者留下来的。看着这块承载着民族耻辱的炮弹皮,郭永怀的内心备受煎熬。

1938年,郭永怀从老家前往西南联合大学,一路上日机肆虐,这让郭永怀的内心异常愤慨。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决定转入航空工程系,立志科技报国。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郭永怀从三千多人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取“中英庚款”留学名额。然而就在他登上轮船准备出国时,发生了一件事,随后他愤怒地下船,拒绝出发。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何会放弃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呢?

“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篇3)

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远隔重洋写信给自己的师弟郭永怀,“快来快来!!这里是科学家的乐园!!快来!快来!带人来!带书来!!!快来!快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我们给你已经准备好了办公室和住房!离我家也很近!!我们是邻居了!你来的话可以带计算机,哦!电冰箱也可以带!北京夏天有点热!!”

1956年回国前,郭永怀已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院的三大支柱之一。自十几年来所遨游的学术前沿全身而退,其代价不言自明。

李佩回忆道,老郭那时已经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许多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老郭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面对重重阻挠,素来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在为自己举行的欢送野餐会上,他把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炭火堆,这是他16年来的研究心血,在场的同事、学生无不为之唏嘘叹惋,要知道,“这颗罕见的聪慧大脑所留下的任何思考印迹,都值得恒久珍存。”但他坚定的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让移民局不再有借口妨碍他!

1956年,郭永怀与李佩于11月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

“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篇4)

1938年夏,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1941年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与钱学森等人结下深厚友谊,并加入了学院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成为世界著名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门生。1946年,他被推荐到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任教,继续在学术研究上大放异彩,发表了论文《在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黏性流动》,应用并推广了变形坐标法,被钱学森命名为“PLK”法,其中的K代表的就是“郭”。

郭永怀在学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生活上也得到很高待遇。他的女儿郭芹曾写下一篇日记:“我的家位于绮色佳市中心,是一幢建于1870年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四层花园别墅,主楼前门有带顶和白色木质雕花围栏的漂亮门廊,室内是厨房餐厅和客厅,二楼有四间卧室,并带有大大的露台,顶层是阁楼,底层是地下室。这里环境优美……”

郭永怀看了女儿的日记,问女儿喜欢这里吗?女儿说喜欢。郭永怀叹口气说,可是这里不是我们真正的家,我们的家是中国,那个家将来会更美好。女儿茫然地看着父亲,她还不懂父亲的话。

原来他的挚友钱学森已于1955年10月回到了中国,他也坚定了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为了减少回国的阻碍,他当着众多西方同事的面,亲手焚烧了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科研手稿,用心用脑带着知识,于1956年11月返回了贫穷落后的祖国。

____接见了他,周恩来接见了他,这令他十分感动,也给予他巨大的信心和动力!

“两弹一星”郭永怀科学家事迹(篇5)

1960 年3月,郭永怀在钱学森推荐下,经中央批准开始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任二机部九院(后改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形成了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学术领导核心。

郭永怀负责当时九院四大部之一的设计部的工作指导,是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的掌舵人。他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结构传力路线、气动特性、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组织开展大量的试验,从部件至整体,检验原理设计的可靠性,他不仅看到力学研究、环境试验在原子弹原理性突破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武器化对此提出的更高要求,他组织开展设备研究,指引开展包括静力、振动、冲击、离心、温度等各种力学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实验室建设。

对于原子弹,由于郭永怀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了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郭永怀就在现场。

为了实现原子弹的武器化、实用化,郭永怀主张对核航弹的结构、外型、弹道、引信与环境试验等问题进行预研,从而改善了航弹的增阻特性,以保证武器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对于氢弹,郭永怀提出了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使弹体重量明显减轻。由于他提出要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顺利试验成功。他对核武器的系列化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26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