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名人事迹14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励志的名人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1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
"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
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统领着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而李嘉诚本人也荣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这一切,使他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纵观李嘉诚传奇的商旅生涯,他最为成功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李嘉诚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皆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人们称之为"超人"。
而其企业发展壮大与其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有关。1974年4月,成功收购美资永高公司,接手经营香港希尔顿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并相继购入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业。1978年9月5日,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了"黄埔"公司9000万股股票,同年,还收购了英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发展权,并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是年9月25日,"长实"赢得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并于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1985年,购入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斥资百亿港元,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地产、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和投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集团公司。市值已超过2700亿港元。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地产发展、金融、贸易、货柜码头、运输业、能源、电力、通讯、卫星广播、酒店业、零售业等。李嘉诚及其"长实"财团的事业走向世界,在亚洲、非洲、澳洲、欧洲和美洲,均有可观的事业发展。在1997年7月17日的美国《福布斯》杂志上,李嘉诚则排名第15位,并被列为"全球十大创意和成功商人"之一。据近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1999年6月23),"全球富豪榜"前100位中,李嘉诚位居第13位。
目前,李嘉诚虽然已经让其长子李泽钜掌管"长实"、"和黄"集团的事务,宣称自己不再问津商界之事,但是其在商界的影响犹存。20xx年,旗下TOM.COM网站展开收购,一并收购羊城晚报、163电子邮局,以及在沃达丰收购曼内斯曼中卖掉Orange公司净赚近100亿美元,徒显老当益壮。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2
1997年1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要做一个大内网,加上一个官方政府 网站。外经贸部最关心的是找到优秀的、最合适的人才,负责这个项目。
在杭州,因为经营《中国黄页》声名大振的马云,成了外经贸部领导眼中理想的人选。
刚到北京,团队成员一共13个人,分成三个小组,分住在三套简陋的房间里。
到了运营的环节,问题出来了,政府的“红头文件”下去了,业务非常冷清,原因很简单,大内网工程的商业运营模式行不通。
于是,马云开始游说高层,扩大内网,改建互联网。1998年7月,经外经贸部批准,成立合资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由马云出任。
“国富通”成立以后,马云带领团队开发“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这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项目,也是马云真心想做的。
很快,网站开始盈利,“国富通”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都是在创建的当年实现盈利的项目,纯利高达287万元。
可是,马云并不开心。长期以来,他发现很多事情在政府的框框里很难做,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
尽管外经贸部给了马云很高的礼遇,很高的职务,但马云心里清楚,他就是一个做网站的高级打工仔。如果部里有会做网络的人才,谁会找他们?
到了1998年,网络大潮席卷全球,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网络热。直觉告诉马云:中国的网络形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全世界互联网高 潮马上就要到来,留在政府机构里,对不起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1998年年底,马云突然向大家宣布:我要回杭州。
马云把从杭州带过来的团队成员召集在一起,说:“你们可以留在部里,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非常不错;你们也可以到‘雅虎’,这是一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很高,每月几万块;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
接着,马云又说:“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创业,月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的房间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的商人网站。如何选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
当时,不管别人多么反对,多么不理解,真正做抉择时,马云这支13人的团队,没有任何人犹豫,也不用三天时间考虑。五分钟后,结果出来了,都跟马云回杭州。
回到杭州,马云说:“我要创办全世界的公司。”
这个公司,就是此后的阿里巴巴集团,它诞生于杭州西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湖畔花园。确切的地址是湖畔花园风荷院16幢1单元202号,一栋四层居民楼中的一套四居室的房子,面积150平方米,这里是马云的新家,“阿里巴巴”的办公地点。
“阿里巴巴”的模式,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是非常独特的。
起初,马云团队的大多数人认为,做一个像“雅虎”“新浪”那样的门户网站,是可行的方案。马云认为,“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已经轮不到你了”。于是,“阿里巴巴”选择创新,尽管创新的风险更大。
如此“出格”的冒险之举,放在北京,放在外经贸部,或者放在“国富通”的框架里运行,显然是不可能的。
马云离开北京,他必须找个合适的窝,孵化“阿里巴巴”,孵化他的理想,在他还没有真正壮大之前。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3
被认为是傻瓜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本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在他的童年时代就显得不聪明。他三岁就学会了说话,所以他的父母认为他是个傻瓜。上学后,一位老师对他父亲说:“你的孩子一事无成”,甚至命令他退学。16岁时,他申请了苏黎世大学,但由于成绩不佳而失败。但他并不慷慨。通过勤奋的学习,他成了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奠基人。有个年轻人问他是怎么成功的,他写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学习和工作,y代表好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废话)。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4
霍金,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大约48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办公室投入工作。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
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5
孙康英雪夜读书
孙康是晋代人,家境贫寒,爱读书。晚上,虽然我有时间,但我买不起灯油。我不得不默默地回忆和消化白天学到的东西。有一年冬天,他半夜醒来,觉得屋子里不黑不黑,隐约能看见什么东西。那是白雪的倒影。这给了他一个灵感:为什么不利用雪光看书呢?于是,雪夜,尤其是月光下,成了孙康努力学习的好时机。由于勤奋好学,他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成为了帝国史学家。
三。头部悬挂很锋利
战国时期,魏国的苏秦、张颐与归谷同师。当他昏昏欲睡的时候,他用锥子扎了大腿,血就流到了他的脚上。
在汉代,孙京喜欢学习。读书时,他用绳子把头发绑在屋梁上,以防打瞌睡,并督促他努力学习。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6
15岁之前,她一直是个卑微女孩,卑微得像野外的一株小草,一直淹没在尘埃里。
因为在她的右手掌心里,有一块很大的黑斑,那块黑斑,看起来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所以,在学校里,女孩总是将右手握成拳,握得紧紧的,生怕被同学发现。
可是有一天,老师让学生们做实验,她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秘密”,同学们发现了她右掌的黑斑。
一个叫塔尼的女同学,恶作剧般地掰开她的右掌,让那块黑斑醒目地呈现在全班同学的视线里。
那一刻,全班爆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哄笑。男同学甚至像看怪物那般地看着她。那一刻,她唯一的选择只有沉默,还有内心不为人知的痛楚。
16岁那年,班上来了一位新老师,叫卡斯·凯丽。那是一位温柔美丽的女老师,她的声音,动听得像磁铁一般,紧紧地吸引着班上的每一个同学。
一次,凯丽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梦想》。女孩写道:“我的梦想是能除掉掌心里的黑斑,不再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在朗诵课上,凯丽老师用温柔的嗓音朗诵了女孩的作文,从她的嘴唇里吐出的每一个音符,在教室轻轻地回荡。
女孩起先很紧张,然而,当老师念到最后时,她发现教室里出奇地安静,这种安静,以前从未有过。
这时,女孩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能请你上来吗?”凯丽老师示意她走上讲台。
女孩迟疑了片刻,还是走了上去。凯丽老师举起了她紧紧握着的右手,声音是那般的动听:“来,请你把手伸开。”
在凯丽老师温柔的目光中,女孩缓缓伸开了拳头。暴露在全班同学眼前的,是那块醒目的黑斑。
“其实,这块黑斑是一颗痣,”凯丽老师环视了所有的同学,然后对女孩说,“它是时刻提醒你要树立志向,追逐梦想。”
凯丽老师握紧了女孩的右手,放到她的胸前:“你是全班最幸运的孩子,因为你掌心的痣是别人所没有的,它每天都会警醒你是一个掌心有梦想的人!”
教室里先是一片沉寂,随着凯丽老师的话音落地,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在教室里响起。
在泪水中,女孩第一次绽开了笑脸。
从那以后,这个“掌”握梦想的女孩,就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旅。虽然17岁那年,因为家庭贫困,她不得不中途退学,但这并没有让她停止追梦的步伐。在一家打字学校,她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她先后成功地进军法国电影界、文艺界、文学界以及政坛。
她就是被誉为法国新闻界“先锋人物”的著名女记者、法国第一份新闻性杂志《快报》周刊主编弗朗索瓦兹·吉鲁。
在自己写的《记者职业》一书的扉页上,吉鲁说:“直到今天,我右掌上的那块黑斑依然存在,但我以它为荣。它会时刻提醒我,追逐梦想的主动权,紧握在我们自己的掌心里。”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7
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5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8
“厚实产品”模式
如果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厚厚的审问记录,怎么能写出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原语;如果李贺没有诗包,怎么能写出名句;如果姚学银没有一万张专题卡,他今天的小说《李子成》就不会了。
家庭教育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9
财宝来自有钱人的口袋
唐代“鬼才”诗人李贺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收集资料,他早上背着锦袋,骑着驴子,出门旅游,观察生活。每当他有灵感,他就把它写在纸上,放进锦囊里。有一天回家后,你可以拿出锦袋里积攒的钞票,选择在灯光下整理。你可以把有用的笔记保存在另一个锦囊中,以便以后写作。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10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细细回味,都是一段动情的岁月。孟非的《随遇而安》回顾了他40年的人生岁月,从“脑残”的童年,到严重偏科的中学时代,再到辛酸艰苦的临时工岁月,还有今天“风光体面”的主持人生涯,用“随遇而安”四个字作了总结。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让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随遇而安”可以理解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简单地满足自己、满足现实、不求改变,甚至是不思进取。也可如清朝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感叹的那样:“吾生有涯,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一生走过,回过头来,可能大多数人的感慨,不是随遇而安的一生,便是应该追求随遇而安的遗憾。
孟非的《随遇而安》该怎么去理解?孟非自己说出这本书不是为了励志,只是献给自己40岁的生日而已。但作为读者,至少对我来说,却读出了另一番意境。人都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很多时候看起来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实际上是社会选择了人生中的自己。“遇”具有随意性,往往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安”,但问题是如何“安”,不同的“安”又会导致不同的“遇”。
实则还是那一句话——机会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孟非中学的偏科,实则是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与潜力,让他从黑暗中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做印刷工,在电视台打杂,当撰稿人,做记者、编导、配音、新闻栏目主持等,正是因为“安”,从来不执迷、不惘然,所以才把工作做得出色,从而有了后面的“随遇”。这对某些经常浮躁、抱怨怀才不遇、频繁跳槽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有启发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学化学,老师讲到环丙烷、环丁烷时,孟非问:“为什么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说这是愚蠢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或许谁解决了,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到这里,我们也许明白了,爱因斯坦的话并不是对大众讲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是爱因斯坦,只能在既有的世界里努力适应,做有限的选择,尽量优化配置。
如果孟非继续纠结这一问题,或许已经没有了今天的孟非。他顺应本心,淡定从容,转而孜孜不倦地去看他的《围城》。这种经历,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有,但我们却没有真正做到“安”,结果搞成了四不像。孟非后来的工作也大概如此,安心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副产品”也就自然出来了。现实中,大多数人也莫不如此。
孟非说:“人是那么复杂的,社会是这么复杂的,每个人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的人生经历。他(名人、成功人士)身上或许有某些点滴,有一些个案的东西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但是作为人的成功,参照他的轨迹,这是挺不靠谱的一件事。”是的,我们每个人的道路不一样,问题是能否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生活的本质终究是平淡,平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看清这一点,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平淡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走向成功、走向不平凡的选择呢?孟非在书的自序中说:“如果有人肯读完它并由衷地认为它很有意思,我只能认为,这是个奇迹。”很荣幸,我完成了这个奇迹,从今天开始,就像读书一样,随遇而安!
名人励志事迹:先在领奖台站上1000次
从孩提时代起,本格·兰德就喜爱拳击运动,23岁时,他参加全国拳击大赛,并且赢得亚军。第二年再试一次,仍然是相同的名次。本格·兰德沮丧不已,几乎想要放弃,他去咨询一位资深教练。
那位教练问他:“你在拳王领奖台站过多少次?”本格·兰德说:“我一次也没站过。”
“我指的不是现实上而是想象中。”
“可能有十几次吧。”
“太少了,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应该至少在拳王领奖台站上1000次。”
“想象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有。世上的每件事情,都是被想象复制出来的。它能够引爆神秘的灵魂的力量,既能启动灾难,也能召引成功。想象中,你在拳王领奖台上站了1000次之后,定有一人在现实中应邀站在你身边。有了他,你绝不会输。”
“这人是谁?”
“命运。”
本格·兰德于是观看了上百卷拳击比赛录影带和颁奖录影带,包括国内的、国际的等等。在脑海里,他无数次被裁判在决赛后举起手臂,无数次抚摸拳王金腰带,无数次站上领奖台接受如潮的掌声与喝彩。在频频展现的辉煌画面中,他修改了失败记忆,将自己描绘成豪情万丈的英雄。起初,是这一画面进入他的脑中,后来,是他进入这一画面。
当他觉得自己已是当之无愧的拳王时,果然就在全国拳击大赛中成了拳王。
对手们说:“本格·兰德的眼神里有种令人生畏的意志,和他对垒中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绝望。
裁判说:“他的每个出击都果断有力,每个抵抗都胸有成竹,像电脑程序准确流畅。他看金腰带的眼神就跟看自己身上的腰带一样。”
一位记者问本格·兰德,当他走上颁奖台,向台下和电视机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挥手致意时,会不会紧张?本格·兰德回答:“不会,我一点都不紧张。因为,这是我第1001次站在这个冠军领奖台了。”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11
陶瓷知识积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歌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它们被分成不同的类别,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的材料按照不同的类别放进自己的罐子里。当积累的数据可以书写时,信会清空陶罐,将数据整理成文字。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12
1950年初,上级给解放军总后勤部派来一位苏联军事顾问莫洛霍夫斯基上校。当时,由于住房紧张,莫洛霍夫斯基暂住在北京饭店。
从总后勤部到北京饭店,有三站的路程。为了工作方便,总后勤部给莫洛霍夫斯基配了一台小车,规定每月供给汽油270升。在汽油奇缺的年代,这已是很高的标准了。但是,莫洛霍夫斯基大手大脚惯了,用油向来不注意节约,一个月才过一半,270升汽油就用完了。
莫洛霍夫斯基找到翻译张培模:“汽车没油了,你们总不能让我走着上班吧?”张培模向总后勤部长杨立三请示:“能不能给顾问增加一些汽油?”杨立三当场拒绝:“270升已经不少了,我们都是搞后勤的,要坚决执行标准。”
张培模再次试探:“这个月就算了,下个月能否增加一些?我跟他说说,让他以后注意点就是了。”杨立三坚决不通融:“没油就让他走走路,这样对他没坏处。多一升我也不会给的。”于是,莫洛霍夫斯基真的只好每天步行上下班。
顾问步行上下班的消息传出后,有人对杨立三的不近人情不理解,就悄悄问莫洛霍夫斯基:“杨部长不给你增加汽油,你恨不恨他?”莫洛霍夫斯基笑笑说:“一开始我也有你这种想法,但是后来有一次,我跟张培模翻译去军区开会,看到杨立三部长也都是步行去会场的。我还打听到,杨部长除了紧急公务,平时都是步行上下班,他把部里分配的汽油都给我们这些外国专家。”顿了顿,莫洛霍夫斯基竖起了大拇指:“我很尊敬这样的人!”
君子之道,是能以身守则。自己立的规矩,自己带头遵守,才能更好地约束别人,从而形成一种人人遵规守矩的良好氛围。如此,别人不但不怨恨,反而会生出由衷的敬佩之情。
名人事迹励志故事素材:给自己缝最后一针
那年他只有17岁,父亲生意失败,他毅然接过压在父亲身上的负债。就在他拍第一部片子《古惑仔》系列电影时,有一个镜头需要他和许多人打打杀杀,因为太过入戏,他不小心踢到了废钢,脚上顿时鲜血直流。导演望着疼得直冒冷汗、面色惨白的他立刻喊停,要送他去医院。可是他很明白:这一去医院,势必要换演员,自己的“星路”也许从此就断了。此时此刻,他仿佛看到了父亲为无力偿还债务而紧锁的眉头,便咬着牙对导演说:“我能坚持。”
于是,他忍着剧痛将酒精直接倒在伤口上,再用塑料袋简单包住脚,穿上鞋子继续拍摄。血,把一个塑料袋染红了,他换了第二个,又染红了,他换了第三个。周围的演员看着这个17岁的孩子脸色越来越白,虚汗浸湿了他的头发,纷纷劝他先去医院,他只是使劲地摇头。拍完戏的时候,他已经换了4个塑料袋子,几乎要晕倒了。
送到医院,大夫说,再晚来一会儿,人就完了,而且,极有可能得破伤风,甚至危及生命。清理完伤口,给他缝针前,大夫让他签“生死状”。他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坚强是17岁的普通孩子脸上少有的。在大夫给他缝针时,没有打麻药,大夫让他闭上眼睛,可他就那么看着——不喊、不叫、不哭,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夫一次一次地把针插入自己的肉里。
缝到最后一针的时候,他突然对大夫说:“最后一针让我来缝!”那一刻大夫惊呆了。做了这么多年的医生,他从没见过有人在不打麻药的剧痛中如此淡定地看着医生给自己缝针,更没有人要求过自己缝最后一针。望着大夫惊诧的双眼,他居然笑了,“没有尝试过的人生,我都想尝试一下。”如此豪迈的一句话,震惊了所有在场的人。
在后来的演艺事业中,他曾折断过胳膊和腿,仍然不曾哭过。只要能坚持,他从不退缩。
因为他从给自己缝针的那一刻就已经明白:遇到任何事,哭是没有用的。疼痛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走的一步,所有的明天全要靠自己打拼,没有人会轻轻松松取得成功,即使是名人的儿子。
他就是当红影星谢霆锋。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13
贝多芬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1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妈妈病逝,家中只剩下2个弟弟,1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爸爸。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1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1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励志的名人事迹 篇14
日积月累,成就必大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读了1500多本书。在书中,他引用了十几个学科和数百位作者的观点,并留下了100多篇读书笔记。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了他读过的16000多本书。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他在148本书、49种期刊上阅读了232篇文章,写了60多万字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