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事迹篇1
吴自良,中国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0年12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冶金所第十研究室甲种分离膜研究室室主任。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中国的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下,1943年,我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C.S Bar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R. 斯莫洛柯夫斯基(R.Smoluchowshi)教授。1948年,我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取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研究工作。1949 年,我应聘到锡腊丘斯(锡林克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
在美国的时候,我们这些留学生基本上都参加了1949年成立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这是由留学生中的一些中共党员、进步学者发起成立的一个组织。他们利用一些社交活动及编辑出版的《留美科协通讯》,宣传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介绍中共建国方略、政策和新中国的情况,争取广大旅美学生、学者对国内解放战争及尔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支持,并动员更多的学有所成的人才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我参加这个协会后,了解了当时国内的真实情况,也阅读了____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1949年10月1日,____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时,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高兴得不得了,非常激动,一心想着要赶快结束手中的工作, 尽快回国。而且我也知道,自己所学的物理冶金专业在国内是非常需要的,回国后我会有许多的工作可以做。我回国的事情,与中国国防化学防备部黄部长有关,他本人也曾在英国留过学。那时候,受周恩来总理的指派,他负责留学生的回国事宜及回国后的工作安排。他十分了解我在美国的情况,并主动写信给我。信中主要谈了我回国的事宜,并建议我回国后到唐山北方交通大学任教。后来,我就凭着黄部长发来的一封通知书回国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事迹篇2
在中华民族的科学星空上,有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他就是吴自良。
吴自良于1917年诞生在浙江浦江。从年少时起,他便怀揣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
在动荡的岁月里,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一路披荆斩棘,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吴自良没有被国外的优越条件所吸引,而是毅然选择回国。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20世纪60年代,当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急需攻克“甲种分离膜”技术时,吴自良临危受命,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
这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正是原子弹 “心脏”。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
简陋的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日夜拼搏。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艰苦的条件,他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不断尝试、创新。用鸟笼作“毒气报警器”等看似奇特的举动,却展现出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智慧。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攻关,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分离膜元件,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安装了“心脏”。
他的成就,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起了脊梁,他也因此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项目,最后被授予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专项)的覆盖项目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事迹篇3
吴自良在晚年的回忆录《“链条”人日记》中,自称“链条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祖国的一根链条。日记中回忆道:“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可是哪有什么横空出世,不过都是一群抱着“竖着进去横着出来”决心的国防人在负重前行。吴自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代国防人的使命。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的矿冶系,恰逢当时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在“航空救国”的热潮中,吴自良凭借优异的成绩转入新成立的航空机械系学习。吴自良后来回忆道:“当时校舍比较差,但教师教课非常好,学生学习很用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读完了大学。1939年大学毕业后,吴自良经学校推荐,前往垒允飞机制造厂工作,在设计科任设计员。
因为当时工厂里的许多工程师是美国人,所以吴自良在学习专业飞机制造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为日后赴美留学打下语言基础。1942年,该中央飞机制造厂惨遭日机轰炸,吴自良随工厂撤到昆明,但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工厂的重建工作时却告知他:只有加入国民党才可以再续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亲眼目睹国民党种种恶行的吴自良掷地有声地回复:“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事迹篇4
1950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道香港回国,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
1951年夏,应聘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今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物理冶金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担任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2年,机械工业部向冶金所提出苏联汽车钢40X代用品的研究项目。
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
1956年,完成苏联低合金钢40X 的代用品的研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60年代,上海冶金所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第十研究室联合攻关,吴自良兼任该室主任,主持研制分离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961年底,国家将甲种分离膜研制任务下达给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为加快进度,集中组织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到上海冶金研究所协作攻关,要求吴自良担任这个重大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
70年代,提出和指导了大规模合成电路用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吴自良参加了高温超导的研究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事迹篇5
1943年,吴自良自知在当时的体制下,航空救不了国。在大姐的资助下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转而学习物理冶金,也正是机缘巧合,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位“国防人”。博士期间,他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教授。他努力克服专业基础薄弱的困难,一心向学,悉心钻研物理冶金方面的专业知识。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此时还在求学中的吴自良已经坚定了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
1948年,吴自良以优异成绩通过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49年应聘到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参与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工作,发展前景一片大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吴自良激动不已,他从未忘记报效祖国,也从未忘记自己心中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梦想。没过多久,吴自良就接到国内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回国工作。
1950年年底,学有所成的吴自良带着满腔热忱,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途,以华侨身份辗转日本、香港后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在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刻,吴自良难掩心中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