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

| 徐球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大家了解过吗?王希季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篇1)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哀嚎震天。同胞的鲜血点燃了王希季的怒火,然而,那时的他却只有欲哭无泪的悲叹:国弱万民哀。

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年轻的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

王希季之所以留学,其初心是为了学成归来建起一所大电厂为家乡造福,以改变当时昆明电力缺乏的问题,避免因电力缺乏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学习。

1949年12月,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照片: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他的求学计划。

当曾经历过军阀混战、国破家亡的王希季第一次看到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虽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他决心要报效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1950年初春,29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王希季与同船其他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到甲板上,憧憬着未来。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着“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篇2)

王希季(1921.7.26-),生于云南昆明,中共党员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

王希季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大家纷纷表示,要以王希季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固原市科技馆将继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把科学的种子种进更多人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勇前行,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培养人才。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篇3)

火箭发射、卫星升天,国人飞天之梦似乎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当苏联人加加林进入太空轨道并返回地面后,王希季就十分关注载人航天工程,并将之提上日程。

1971年,我国着手开展载人航天研究,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而此前,王希季就已接受有关单位的要求,对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进行论证。当“714工程”下达后,王希季又参与了“曙光一号”飞船的研制。然而,“714工程”实施不久,终因诸多原因被搁置下来。

20世纪80年代,我国“863”计划开始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迎来了发展契机。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王希季,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国情的深刻分析,建议我国应以空间站系统为目标,从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而且就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之一的回收技术,我国已有17颗回收式卫星的基础,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方案就此基础初步形成。

1999年,“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地完成首次无人状态下的试飞。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国人飞天梦想指日可待。王希季又根据国际最新动态,马不停蹄进行下一步研究与讨论。

王希季在认真研究国外案例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载人空间实验室是发展空间站之前不可逾越的步骤,认为实验室在发射时已带足物资和设备,中途不能供给;空间站则具备物资补充和设备更换的功能,不仅可供航天员巡访,而且能够长期在内生活和工作。王希季这些创新战略性的建议与设想,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篇4)

着陆回收系统是返回式0型试验遥感卫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而降落伞系统是返回式0型试验遥感卫星着陆回收系统的重要部件。在参与研制返回式遥感卫星着陆回收系统的日子里,王希季钻研起降落伞,上班时多方查找资料,在家休息时,又会翻出剪刀、针线、布头,做成小小的降落伞,让家人从高处放下,自己从旁观察。王希季还多次参加着陆回收系统的空投试验。

用空投试验方法试验、检验和验证降落伞回收系统,是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空投试验场基本位于偏远空旷无人之地,条件很艰苦。王希季如此回忆过其中的两次:“一次空投试验,时值隆冬,选在结冰的内蒙古黄旗海。我们吃的是又粗又黑的‘钢丝面’,住的是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的、只有一张床的、窗户也不很严的小屋。同志们爱护我,把仅有的一张床给了我,其余的人都睡在铺了稻草的地上。

另一次是在天津地区靠海的芦苇塘空投,同志们在水深齐腰的芦苇丛中蹚水寻找空投模型,从上午找到下午才算找到。”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系统,经过58次空投试验,反复改进,才送交总装和参加发射。后来,由王希季作为第一完成人的返回式0型遥感卫星与东方红一号卫星合并作为一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物事迹(篇5)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1960年2月,在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期间,王希季负责研制发展控空火箭技术设计工人乱功地为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控空火箭,_______给予很高的评价。 以后上海机电设计院(后为七机部八院、航天部五院508所)先后在10年的时间里研制成功了包括气象、控测、生物试验、核爆取样和技术试验等几个类型的15个型号的控空火箭,其中王希季就负责了12个型号,成为中国控空火箭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负责的项目有两项获奖。

王希季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首次发射就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

八院奉命转为发展卫星工作后,王希季又负责提出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并于1975年首射取得成功,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成为迄今世界上掌握此项技术的仅有的三个国家之一。

1980年后,王希季先后负责研制和发射成功了6颗卫星,并负责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和负责完成了这两个型号的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中国的返回卫星技术属世界先进水平,王希季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

1985年,“东方红一号”卫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王希季为第一获奖人;1990年"摄影定位卫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入特等奖,他为第四获奖人。

26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