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工程院院士人物事迹
朱光亚工程院院士人物事迹是什么样的呢?朱光亚的科研成绩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朱光亚工程院院士人物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工程院院士人物事迹【篇1】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幼年时的朱光亚,跟随父母从宜昌经沙市迁回汉口。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朱光亚兄弟姊妹在少年时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1931年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
1938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重庆,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今重庆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
1941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里,朱光亚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朱光亚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朱光亚工程院院士人物事迹【篇2】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天,消息是晚间公布的。很多地方都举行了庆祝活动。而在它的出厂地——位于青海省一片辽阔草原上的第二机械工业部“221基地”,由于严格的保密措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原子弹产自身边。
根据不同人的回忆,这里也有过庆祝活动,但与外地一样,都是为那离自己很远的、沙漠深处升腾的蘑菇云。有人这样问同事:“我们国家还能制造这么厉害的武器?在哪儿生产的啊?”
221基地的装配钳工黄克骥属于少数知情者。他参加了核试验,原子弹由他和同事手工组装。当他们从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返回,很多人都不知情,包括他妻子在内。
“那时候保密。”年近九旬的黄克骥这样解释60年前的事情。
直到原子弹爆炸后第二年,221基地的技术员刘智财去另一个工厂接收一款产品,还有人向他打听:“咱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是不是从苏联买的?”
刘智财不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他所在的车间就负责核材料加工,但由于隔离式的保密措施,他对别的工序并不了解,也从未见过原子弹,“我们只知道自己所干的这一段、这一件”。
有过多支部队驻扎于此,包括附近山上的空军高射炮兵和探照灯兵。但许多士兵,直到服役期满都不知道,他们昼夜守卫的221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开建,存续了36年多。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都诞生于此。
朱光亚工程院院士人物事迹【篇3】
朱光亚(1924-2011),湖北省武汉市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九所担任技术副所长的程开甲,接到了去西北核试验基地创办研究所并负责核试验技术工作的任务。
当时,围绕中国首次核试验采取空爆还是地爆的方式,研究人员们产生了激烈的讨论。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后,程开甲和研究员们决定以塔爆方式,再配合电缆等有线连接。这样一来,既保密又能够系统可靠地拿到核试验的宝贵数据。
为了建设原子弹塔爆试验所用的铁塔,全国发起大协作。无缝钢管由鞍山钢铁公司专门生产,塔架由建工部华北金属结构厂加工,装原子弹的吊篮和专用起重机由北京起重机厂制造,塔基由工程兵124团负责建造。经过68个工作日的奋战,工程兵们克服诸多困难,将铁塔安装成功。就这样,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戈壁沙漠中拔地而起。
朱光亚工程院院士人物事迹【篇4】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在一户邮政局职员的家中,排行老三。1927年因父亲朱懋功工作调动全家随迁到汉口。1929年夏天,不满五岁的朱光亚进入汉口第一小学附属幼稚园学习,半年后直升该校初小一年级。1935年跳级考入____教会开办的汉口圣保罗初级中学。1938年,日寇沿长江向武汉推进战线,为避战乱,不荒废学业,朱光亚跟哥哥朱光庭、朱光鼐去重庆求学。在重庆合川县朱光亚进入合川崇敬中学高中部学习。1939年因学籍问题朱光亚转学到江北县(今渝北区)新建的清华中学就读。半年后再次转学到重庆市沙坪坝南开中学。
1941年6月,十七岁的朱光亚高中毕业,因患上疟疾无法参加高考,在新学期开学之际,由于部分高校生源不足高考补招,朱光亚同时报考国立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交通大学物理专业,被两所大学同时录取,朱光亚选择了国立中央大学。在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读了一年后朱光亚考入西南联大。
1941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里,朱光亚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朱光亚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朱光亚工程院院士人物事迹【篇5】
1963年3月,朱光亚参与组织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报二机部批准后,科研、生产人员以及增调的技术骨干迅速汇集到西北基地,全面开展理论、试验、设计、生产等各方面工作,形成了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总攻局面。
1963年5月,朱光亚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指出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过技术关。8月,朱光亚等领导参加了青海研制基地冷试验专题研讨会,为综合验证理论设计和一系列单项试验成果,决定尽快实施关键性的全球聚合爆轰试验。他和其他科研人员于11月20日成功进行了缩比尺寸全球聚合爆轰试验。朱光亚亲自撰写试验总结,认为这项试验完成后,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技术只剩下等待足够的核材料和临界实验。1964年3月,朱光亚组织制订研究院《1964年科研工作计划纲要》,详细布置了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工作计划。1964年6月6日,朱光亚在青海基地与其他同志一起组织进行了全尺寸全球聚合爆轰试验,这是原子弹装置核爆炸前的一次综合预演。6月12日,朱光亚组织起草完成了《596装置国家试验大纲》,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开始全面转入现场实施阶段。10月8日,朱光亚等在现场亲自指导技术人员严格按规程进行原子弹装置装配与检验。
朱光亚主持制定的核武器研究所1960年科学研究计划中,安排了航弹气动外形、弹体结构和引爆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项目。1962年,朱光亚参与起草的“两年规划”和由他主持制定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中,也对核航弹作出了安排。朱光亚与郭永怀等一起组织科技人员与航空部、电子部等部门协作,开展核航弹的研制工作。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