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医生先进事

| HT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1

李桓英放弃优渥的国外生活,毅然回到祖国,洋溢着“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热忱。回国后,不畏麻风病魔,克服艰难险阻,坚持一线调研,严谨细致开展临床试验,科学稳妥进行治疗,使疯狂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防治经验在全球推广,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做出巨大贡献。

赤诚报国,缘于信仰。

李桓英从1978年起与麻风病结缘,将毕生精力献给麻风病研究,李桓英说:“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正是因为她表现出能够治愈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为麻风患者带去“新生”。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20xx年12月27日,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做工作、一次次赶赴、一次次与患者面对面,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仰。

医者仁心,护佑苍生。

麻风病过去是可致残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慌。李桓英说:“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不光这样说,更注重实际行动。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直面病魔,直接接触病人,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李桓英用人间大爱诠释了护佑苍生、勇于攀登的医者仁心,也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0xx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2

 

1994年夏,xx从xx省中医学院毕业,分配到xx县人民医院工作。作为医学领域的年轻学生,xx深感责任重大。自那时起,就培养了刻苦学习的习惯。他虚心拜老大夫为师,遇到疑难病例,及时查阅资料、跟踪观察,同时多次参加了中西医结合高层次培训。

xx年,他担任xx县人民医院院长,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公立医院改革正式启动。为此,他组织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对国家“医改方案”相关政策深入剖析,形成了一套新的医院发展共识。

参加工作20余年来,xx多次参加中医临床医师培训,完成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业、医院管理高级培训班等理论学习,并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完成多项课题的临床研究。发表论文4篇,主持的《中药药物熏蒸结合针灸辅以其他方法治疗痹症的研究》《xx市农村居民疾病谱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等课题都获得了奖项。

由于xx的奉献情怀和担当精神,先后被xx省卫生厅、xx省精神文明委授予“全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被xx市科协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被xx县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3

xx是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主任,开展的主要手术是显微镜下手指全形再造和手足创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手指全形再造,让患者重获完美人生

1988年,xx开始接触断指再植手术。当时国内外对手指缺损的治疗方案是:切取脚趾,直接移植到手上,顶替断指。xx最早学习的也是这种手术方式。一开始,他觉得这种手术十分了不起,但他逐渐发现了问题。

曾经有一位接受了手术的女患者说:“我的手指一看就是脚趾头,拿不出手。家里来人,不敢给人做饭,怕别人嫌弃是用脚趾头做出来的饭。”xx曾经成功地为一个断了四指的小男孩移植过4个脚趾头。小孩很开心,又可以写字、玩游戏了。但xx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查房时甚至不敢去看孩子的脚。孩子的每只脚都失去了两个趾头,畸形的像旧社会妇女裹的小脚。那例手术后很长时间,xx的心里都抗拒再做这种手术。

这种手术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能多趾移植。如果伤者缺5个以上手指头,那是不可能切那么多脚趾头移植上去的,否则野蛮地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会让脚的功能也受到极大影响。

随着对手指解剖学研究的深入,xx有了一个大胆的新想法:手指无非是由骨头、关节、指甲、皮肤、肌肉、血管、神经构成,能不能利用伤者身体上的这些组织再造一个手指,这样就可以不用整根地移植脚趾。

经过长时间的解剖学研究后,xx成功地实现了这种手术设想。他用形态更接近的脚趾皮肤来做手指皮肤,用脚趾关节来做手指关节,用髂骨来延伸指骨的长度,把几个脚趾甲各切取一小部分组成新的指甲,然后再移植相关的肌肉、筋脉、血管,经过复杂的腾挪组合,一个外形与手指无限接近、功能相差无几的新手指,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弥补了患者断指的缺憾,而且基本保留了伤者的脚趾。新手指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都和正常的手指非常接近,患者甚至可以用造出来的新手指穿针引线做针线活。手足外科病房的康复室里悬挂着一幅十字绣,就是伤者用xx再造的拇指和食指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这样的手术,xx的科室目前已经开展了1000多例。患者有的用再造的手指练起了器械武术,有的做起了厨师。精湛的术式,让患者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病人不是机器,零件坏了就卸下来。

当伤者的伤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截肢往往是挽救伤者生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作为手足外科大夫,经常要面对截还是不截这种痛苦的抉择。

20xx年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18岁的少女苏凤蕾双下肢严重损伤,父母失去了生命。转到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右侧下肢已局部感染坏死,主要血管全都损伤,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关节外露,伤情十分严重。当时原卫生部召集全国专家会诊后,认为需要立即截肢。但伤者苏凤蕾非常抗拒,不想为了保命而截肢,她觉得已经失去了父母,如果再失去双脚,活着也没有任何希望和意义。僵局之下,有当地专家建议让xx试试。经过初步检查,发现伤者的脚皮肤干涩苍白,但还没变黑坏死,还是有一点血运,凭临床经验xx坚持不截肢。凭着对手足解剖结构的了解、显微手术的功底和手指再造的经验,他认为没皮的地方可以补皮,没肉的地方可以补肉,没有好血管的地方可以桥接血管,甚至可以把脚先取下来寄养在大腿上,等控制了感染风险再接回去。总之,要把小凤蕾的脚保住。最终手术非常成功,苏凤蕾不但保住了双脚,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还考上了医学院校。苏凤蕾到济南看xx时说,她将来也要选择做一名手足外科大夫。

做一名手足外科医生,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一台手术一般要10个小时以上,长的能达到二三十个小时,没有毅

力是无法坚持的。来自淄博的患者于刚,由于患严重的血管瘤,脚部溃烂,疼痛难忍,曾先后到好几家大医院就诊,都说病情太严重,需要截肢。抱着一线希望,他来到山东省立医院,xx为他做血管瘤清除手术,手术从早上7点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1点,把他脚面上像乱麻一样的血管瘤一一清除,手术非常成功。

xx也给伤者做过截肢手术,深知截肢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病人不是机器,零件坏了就卸下来。在临床上,xx总是想办法改良手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伤者保住肢体。手足外科病人救治的最低层次是保命,截肢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最高层次是完全恢复伤者正常的生理结构功能。很多时候,医生所持有的标准层次就决定着手术的质量。要让更多患者流出开心的眼泪

xx每年至少做100台复杂手术,连续11年开办全国显微外科解剖与临床高级研修班,一人连续讲课示范3周,平均每天10小时。他带领着手足外科团队自费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手足显微外科网站——中华手外科网,架起患者寻医的桥梁,医生交流的平台。不断成长壮大的人才梯队,不但让到省立医院就诊的患者满意而归,还输出到齐鲁医院、山大二院、烟台毓璜顶医院等,从无到有组建了手足显微外科。在低温医学领域,xx也取得了突破,实现了断指深低温(-196℃)保存81天并再植成活,这为危重伤员抢救时先

处理重要脏器等康复了再移植手指,甚至器官的移植和保存等都提供了可能。

xx和科室所有医护人员都加入了义工团队,送医到社区、到基层,甚至到边疆。手足外科面对的患者多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劳动者,是家庭的顶梁柱。可以说,每一个患者后面都有一个家庭,一个故事。治好一个伤残者,幸福一家人。对经济困难的患者,手足外科会启用科室“手足情深爱心基金”。这个基金源于一位被保住严重受损手臂的患者送的10万元“红包”,多次拒绝未果后,xx建议他和科室医护人员的捐款一起设立了这样一个基金,来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多年来,许多患者因此受益。

从医29年,xx说,一名共产党员行医做人的根本和原则就是有理想、敢拼搏,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追求专业技术的新突破,坚持廉洁行医的道德自律;“立地”就是永远不忘当一名好医生的初心,坚守在临床一线,给患者看对症、治好病,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在门诊上,许多四处求医未果的患者,听到xx说有办法治疗时,都激动地流出开心的眼泪。xx说,他这么努力工作,就是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开心的眼泪,带给更多人幸福的希望。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4

xx,男,藏族,45岁。1983参加工作,现在果洛州藏医院工作。

xx出生在果洛一个贫苦的牧民家庭,从记事起留给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父辈们因多病而无医无药治疗的窘境。从那时起就立志长大以后做一名,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的曼巴(医生)。自此,从上学的那一天起他就狠下决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分体现了“用知识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人生故事。十年寒窗,九载熬油,1983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青海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卫生院工作,工作之余总是潜心研究藏医医疗和藏医药工作,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铸就了他在藏医药方面的丰硕研究成果和业绩。1996年他被任命为州藏医院副院长后,带领藏医院全体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和载体,以提高人民健康为目的,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勇当医院改革的急先锋,把智慧奉献给钟爱的事业,把一家普通藏医院创建成“二级甲等医院”,他先后荣获“全省卫生系统廉洁行医标兵称号”、“古籍整理贡献奖”、“十五全省医药古籍整理先进个人”、“青海省100名优秀科技人员”、“全省医院管理年活动优秀院长奖”、“青海省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xx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严格遵章守纪,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创先争优;作为一名医生,对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28年如一日,心系群众,时时刻刻“以病人为中心”,把无限的激情倾注在藏医药学事业中。他曾拜老中藏医药专家土旦为师,专修皮肤、乙肝、心脑血管等疑难病症,并成为全省老中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他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治病救人,医德高尚,着力解决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作为一名领导,始终坚持以法治院、以德治院的方针,锐意改革,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对职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单位为窗口,开展了创建“诚信医院”、“百姓放心医院”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树立了救死扶伤,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全面推行了医疗服务收费清单制、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价公示制等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在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开展了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果洛州藏医院行风综合评议,满意率达到95%以上。对自己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职工要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职工有困难,他第一个帮助,用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民主意识,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一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管理方面,他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医务和院务双公开,与有不同意见的进行沟通、说明原因、讲清道理,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调动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把“一切为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承诺全面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条禁令”、“六不准”等规定,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廉洁行医,廉洁行政,医院近年来既未发生过收受红包和收取药品回扣等现象,也未发生过医疗责任事故和医疗技术事故。

xx在抓业务、抓管理的同时,不忘临床医疗及藏医药学术研究。依托果洛藏药资源丰富、质量优质、销售市场广阔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潜心研究、挖掘整理藏医药秘方,并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开发完成了“藏王补肾丹”、“脑神宝”、“雪山胃宝”、“雪山清肺丹”、“雪域肝泰康”五种藏药品,五种藏药均获国家药品批准生产文号,为果洛州藏医院开发研制藏药新品种做出了突出贡献。随后,主持开发研制了“雪域益肾胶囊”、 “雪域养颜胶囊”、“雪域壮骨胶囊”、“雪域纤美胶囊”等四种藏药保健产品,四种藏药保健品已经青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评审并获试生产批准文号,藏药保健品的开发开创了国内藏药配方制剂保健品的先河,填补了国内没有藏药保健品制剂的空白。同时,由他主持研制的果洛州藏医院藏药制剂标准已完成,现已申报有关部门待批,主持研究的“三新”项目皮肤病的藏医药治0疗研制工作已完成,用不了多长时间将会被组织实施和临床使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关注公益事业,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虽然,医院底子薄、经费紧,但他每年坚持选派数名藏医骨干携带一定数量的药品到州属各县开展义诊、义治、卫生宣传等活动。近十年来,累计有近2000名贫困牧民和五保户直接受益,免费送药达6万元。同时,每年给大武镇周边的XX县移民村、昌玛河移民村捐赠藏药和衣物、食品等物资,价值达2万余元;对州乳品厂牧业一大队和大武地区周边的贫困户、五保户进行登记造册,免费逐家巡诊;免费为全州培训乡村医生200人次,使受培训人员基本掌握了藏医基础适宜技术,培训果洛籍海南卫校藏医班实习生200余名。

xx作为藏医院及藏医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在工作之余和研究中心成员不断挖掘、搜集和整理出版藏医药古籍,撰写出版了《藏医医德谈》、《藏医决窍·利他明灯篇》、《名医都炯多杰传》、《藏医学概论》、《德合拉医学专著》等藏医学著作;与中心研究人员合编出版了《果洛州藏医史》,篇幅达80余万字。其中《藏医医德谈》获得了2002年度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评委会优秀图书二等奖,《德合拉闹日吾医案集》被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第二批民族医药文献整理项目。2005年,主持整理出版了《康仓珠嘉的全部医案集500万字》该书集果洛州名医康仓珠嘉的全部医案及方剂,具有较高的藏医科学水平。近二十年来,他共整理出版藏医药古籍达30余部,特别是2008年整理出版的《藏医学传承》、《四部医典难点释文》光盘在藏区发行后,在藏医药界引起了反响,为藏医药的健康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在玉树最危急、最艰难、最严峻的时刻,他服从组织安排,离开年迈的父母、心爱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带病赴玉树州藏医院挂职支援抗争救灾一线工作。期间,主要协助玉树州藏医院院领导灾后统计,制定院“4.14”抗震救灾应急运行工作方案,参与起草重建设计规划,深入现场开展救治活动。先后巡回医疗出诊60余次,治疗救护受灾群众达6万余人次,诊治受灾群众5000余人次,为玉树州抗震救灾和州藏医院恢复重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十八年的从医生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天职,用自己拳拳爱心、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他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工作起来不顾一切的精神所佩服;身边的同事,无不被他病人至上的天使般的真情所赞叹。他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的爱戴、同事的尊敬、组织的肯定。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为了脚下这片他深爱的热土而无怨无悔地奉献者。而面对诸多荣誉,他却坦然一览视之,这就是扎根高原、潜研医学、从容面对人生的他……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5

xxx,女,农民,乡村医生,1951年出生于x乡,1968年中学毕业,在她的简历上注明的就是这样简单。真正的转折就是在1968这一年 里,目睹了家乡姐妹年级轻轻就因难产而死,立志想当一名合格的接生员,于是在大队党支部和群众的推荐下,她勇敢的走进了卫生学校,两年后她以 优异的成绩毕业,县城里的多家医院都瞅准了她,但她毅然做出了到期盼她、信赖她的家乡村卫生所去的选择,她从一名普通医生干起,从一名乡村接生员做起。 1970年,北京医疗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派x乡,以她年轻好学、基础扎实赢得医疗队的欣赏,医疗队的同志手把手传她接生技术,教她内科、外 科、妇科知识与经验,很快便成了一方知名的全科大夫。从此,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雨雪,只要有病人的呼唤,有接生的需要,她就送医送药到家,田里 埂头,荒山野郊,到处都飘扬着她的身影,她把自己的青春、热情都奉献给了她的家乡农民,她以一腔爱民之心,受到了乡亲的交口称赞。她就像一粒能生根开花的 种子,用自己的默默奉献,改变着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经她接生的父子两代人在比比皆是,如今走到乡间,大部分人都尊称她为刘姥姥。她在乡村一 干就是35年,三十五个春夏秋冬里,她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农民服务,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任劳任怨,靠她那精湛的 医术,高尚的情操,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以一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新时代的奏章。

“人不能忘本,是党培养的我,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医生,我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把工作做好”

1971 年,当来到x镇x村卫生所工作时,面对两间低矮、破旧的危房,仅有的“老三件”诊疗设备,也有过失落和彷徨。但当她看到农民群众那一双双渴 望的眼睛时,她暗暗下定决心:硬件不足软件补,要用精湛的医术赢得病人的信任。她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把北京医疗队专家的经验有机地和临床结合起 来,开展了接生、危重病人抢救等业务,过去许多想都不敢想的外伤、急症抢救,在努力下开展起来了。她潜心钻研,奋发向上,使自己由一个乡村医生成 长为一名妇产科主治医师。

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 的体会口耳相传的。她深深知道,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她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乡村行医生涯中,她始 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村卫生所面向的是农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在她的村卫生所里她就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 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多余元。别人问原因的时候,她是这 样说的,“人不能忘本,不能站在钱眼上,何况我又是党员。这些年我总是想,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医生,是党培养的我。我不能事事算计自己的得失要把工作 做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群众可以为证。

她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更是一位工作泼辣的好院长

作 为村卫生所的负责人,村卫生所的良性发展,一直是工作之余思考的问题,村卫生所不能走个体化路子,于是当区卫生行政部门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模式时,她就积极响应,在她的发动和带领下,乡村医生都加入了一体化管理,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统一整合,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调 配,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得到了充实,农民群众无不为此改革拍手称好。为了改善村卫生所的基础设施,她又反复奔走,在乡镇 卫生院和村委会的支持下,通过卫生院支持一点、村委会支持一点、自己拿一点的办法,修建了120平方米的卫生所,彻底改善了村民的就医环境。今年, 区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老早就认为这是惠及农民群众的大好事,可部分村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就是认识不到合作医疗的保障作用,于是 又一次发挥了乡村医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农民家中,比方比圆解释,她还亲自为几家贫困户,捐助了合作医疗基金,又一次受到了村民的赞誉。

她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在乡村医疗这个有限的空间里,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尽管她的岗位非常平凡,尽管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 绩,但一个人做了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她的,自担任卫生院院长以来,医院连续十年被评为x区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她个也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 共产党员,先进医务工作者,20xx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xx年1月她代表乡村医生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受到了卫生部高强部长的接 见,她的先进事迹被广为流传。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6

庞建奎:哪里有病痛就去哪出诊

庞建奎,家住阜南县龙王乡槐寨村曹郢村民组,是槐寨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

自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医,后来又随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及专家学习医术。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为解除患者的痛苦,走村串户,哪里有病痛去哪里,为病人排忧解难、医治疾病,犹如雪中送炭,温暖着人心。

在行医生涯中,有几件事令庞建奎终身难忘。一次是20多年前一个腊月的夜里,有村民得了急性病,他毫不犹豫出诊。由于大雪下了一天,路途非常艰难,他有好几次差点掉到沟里。到了病人家中后,他诊断患者得了急性胃炎,经过对症处理,病情得以缓解。

回来时大雪纷飞,但他的心却是暖暖的。还有一次,在出诊回家的路上,他发现路旁躺着一位乞讨的老人,上前查看发现老人是急性胃肠炎发作,情况十分危险。庞建奎想也没想把老人搀扶到家中,将老人安置好,立即对症下药,一直照顾到康复,又给老人准备了回家的路费。老人回家后,写来一封感谢信,他才知道老人叫张万清,家住太和县。

以前人们对艾滋病不大了解,不愿意与患者接触,不同桌用餐,甚至连医生也不愿意救治。庞建奎发现有不少艾滋病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救治,病情加重夺走生命。于是,他下定决心,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对艾滋病知识的学习,掌握了艾滋病传播三大途径,懂得了预防措施,便主动给艾滋病患者打针、打点滴,还督导他们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上门随访,让当地艾滋病患者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7

xx医生1959年10月毕业于昆明第二卫生学校,分配至思茅地区医院(现普洱市人民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在当时的思茅地区医院外科工作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外科医生,大家分管的是不同外科疾病患者,是名副其实的全外科医生,要会做各种外科手术,在这个新的起点,他勤奋努力,善于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在遵照“六·二六”指示精神下放到景东县安乐公社卫生所开展医疗服务期间,当时条件极为艰苦,无医疗设施、没有电,他克服种种困难,情系百姓安危,靠着手电、马灯照明,开展了“胃大部切除、子宫切除”等手术。一位农村老大娘长了一个巨大的卵巢囊肿,行动非常不便,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xx医生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实施了手术切除,摘除的瘤子足有51斤,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为了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诊疗水平,1976年12月至1978年2月xx医生到北京儿童医院外科进修学习,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收获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维,对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技巧上有了极大提高,学习归来,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手术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开展各种外科手术,从一名普通医生逐渐锻炼成为外科的多面手,百姓口中的外科“一把刀”,担任了外科主任,随着外科的初级分科,又担任了大外科主任,他经历并见证了普洱市人民医院外科的发展历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为之奋斗一生。他带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被患者信赖、和谐的外科医疗团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不断填补外科领域的空白,先后共获得13项市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等3项技术获一等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4项技术获二等奖、“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根治术”等六项技术获得三等奖。撰写发表医学论文多篇,多次到省内外进行学术交流。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精于勤,且乐于传授,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无私的与他人分享,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大家都尊称他为“李老师”。他对事业执着追求、医者的仁心厚德感染和激励着周围的人。如今,他的许多下属、学生成为了各学科带头人,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

xx医生58年从医生涯,看似平凡,但点点滴滴折射出一名医者对患者无私奉献的厚德仁心,他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在病房、在医生办公室常常能看到他与病人亲切交流的身影,有的病人因病多方辗转治疗无效,李医生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其诊治,为其解除了病痛。有的外地病人慕名找到家里请他看病,他也不厌其烦的认真接待,解惑答疑,安排诊治。一次,一位老年便秘患者多日未解大便,腹部胀痛难忍,药物治疗无效而又不能灌肠,他不嫌脏臭,戴上手套就为病人一点一点的掏出硬结的大便,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当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感叹着:就是连亲人也做不到这一点啊!患者和亲属表示深深的感激和敬意。xx医生从医过程无数事情中的桩桩件件,赢得了一方百姓的口碑。xx医生常常对年轻医生说:“我看病有两个原则,一是让病人明白病情,二是让病人尽量满意,医生不能随便打发病人,要对他们负责”。他58年坚守外科临床一线,真正做到了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对寻医问药的患者细致耐心,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换来了病人的爱戴,他总是说“做医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颗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的心就是一剂良药”。他凡事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勤奋忙碌却又一丝不苟,用自己的责任感打动他人,用无私奉献赢得大家的尊重,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模范工作者、白求恩杯竞赛活动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医院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诊治。一次,一位老年便秘患者多日未解大便,腹部胀痛难忍,药物治疗无效而又不能灌肠,他不嫌脏臭,戴上手套就为病人一点一点的掏出硬结的大便,为病人解除了痛苦,当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感叹着:就是连亲人也做不到这一点啊!患者和亲属表示深深的感激和敬意。xx医生从医过程无数事情中的桩桩件件,赢得了一方百姓的口碑。xx医生常常对年轻医生说:“我看病有两个原则,一是让病人明白病情,二是让病人尽量满意,医生不能随便打发病人,要对他们负责”。他58年坚守外科临床一线,真正做到了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对寻医问药的患者细致耐心,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换来了病人的爱戴,他总是说“做医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颗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的心就是一剂良药”。他凡事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勤奋忙碌却又一丝不苟,用自己的责任感打动他人,用无私奉献赢得大家的尊重,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模范工作者、白求恩杯竞赛活动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医院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95年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第六次代表大会,曾任思茅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20xx年退休至今,李医生不畏辛劳,接受返聘到外科特约门诊继续从事外科诊疗工作,至今,他的特约门诊,慕名而来的患者仍络绎不绝,对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认真细致、详细记录病史,指导用药治疗,他常常亲自动手为病人做治疗,比如:封闭治疗,对病人认识上有误区的治疗他耐心加以解释,消除恐惧心理,配合治疗,只要是他看的病人,他不惧担风险,亲自操作,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能不检查的项目,决不给病人检查,能用便宜的国产药,就决不用昂贵的进口药,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他认为医德是最重要的,一颗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的心就是一剂良药。xx医生用他精湛的技术、敬业的精神服务了不计其数的患者,赢得了患者的一致赞扬。“活到老,学到老”是李医生的真实写照,77岁高龄的他经常出入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阅读各种中医药报刊,把从医学书籍、杂志学到的知识总结应用到临床,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处理一些常见病,运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新技术、新方法对门诊常见疾病进行治疗,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一名医者仁和德的最深刻内涵。

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积淀,xx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和激励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默默地奉献着余热,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所热爱的医疗卫生事业,他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的使命,端端正正行医,唱响了一曲让人敬佩的暮年之歌。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8

赵纯清:让乡亲在家门口瞧上病

赵纯清,现任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山西村卫生室主任。1992年,他从淮北卫校毕业后,顺利进入濉溪县一家公立医院上班,很快成为医院骨干。但工作几年后,他听从内心深处的召唤,不顾领导和同事的再三挽留,毅然辞职,回到家乡古饶镇山西村,利用家里的3间破瓦房办起了村卫生室,看病、治疗、出诊都是他一个人。虽然环境跟县里医院没法比,而且工作没日没夜,但他始终坚守初心——“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瞧得上病”,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多年来,他还通过拜师学艺和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中医治病、推拿按摩、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等医术,努力提升服务村民的本领。

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有钱没钱,只要病人有需要,他就随叫随到。赵纯清说,多年来他最担心的是有村民突发疾病。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发生的两件事让他刻骨铭心:一件是一名村民农药中毒,因道路不畅未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最终不幸去世;另一件是一名村民突发脑溢血,同样由于道路不畅,救护车未能及时赶到,耽误了治疗,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那时起,他立志一定要把路铺平修好,打通一条生命通道。20多年来,赵纯清先后挤出6万多元用于修路。

“做人讲人品,做医生就要树医德。”这是赵纯清多年来的行医宗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纯清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安徽好人”和“安徽省优秀医生”,并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赵纯清常常说:“作为一名时代乡村医生,在我心里,乡亲们恢复健康后那句真诚的‘谢谢’,还有他们脸上舒心的笑容,才是我最大的成就和收获。”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9

我叫xx,女,汉族,1973年1月出生。大专文化,职称:主管护师,1991年-20xx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广东省新兴县簕竹医院、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南水镇)卫生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xx年至今在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南水镇)卫生院从事计划免疫工作。6年来,立足农村计免工作,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健康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市、区主管部门的表彰,荣获优秀护士称号6次,先进个人4次。

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严寒酷暑,从无怨言。从医20多年来,在计免岗位上工作至今已有6年,从对免疫规划知识的一知半解到现在的全面贯彻理解,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辛勤和努力,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自从20xx年接管计免工作以来,本人一直保持谨慎细心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工作成绩突出的兄弟单位的计免专家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辖区内的计免工作也逐步按规范落实开展,得到了接种儿童家长们的认可,自20xx年全市计免工作考核成绩便一改以往的颓势,至今一直蝉联市前三甲,得到了领导的嘉奖。

20xx年刚开始接触计免工作时,正好是南水镇发展的快速上升期,大量的工业进驻和新建,吸引来一大批外来务工者,对计免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和同事们每月开展一次查漏补种工作,走进工业园生活区、出租屋集中的村落,一户户走访,查验每一位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动员每一位家长带儿童到医院补种缺漏的疫苗。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不计其数不理解的家长,因为他们很大一部分来自外省山区,对计划免疫并不了解,再加上一些莫须有的担忧,常常会把我们拒之门外,甚至是一番谩骂。但是,我奉承着前辈们的教诲,坚持“一个都不能漏”的宗旨,对家长进行耐心的劝说,并通过延长开诊时间,增设周六日接种时间等措施,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提供最好的服务,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切实提高辖区儿童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南水镇地处珠海最南端,与市区有60公里路程,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封闭,本地儿童大部分都是由家中老人照顾,而老人只会讲当地的方言——南水话,这对于湖南长大的我造成了不少困扰。但我相信困难最怕的就是有心人,所以我努力学习南水话,虽然也闹过不少笑话,但是几年下来也学会了,能跟本地的老人家无障碍沟通,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获取家长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

作为基层接种医生,我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保障村民们的健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我们的中国梦出一份力。

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10

262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