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科学家元勋事迹
周光召科学家元勋事迹大家知道哪些呢?周光召的为人大家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周光召科学家元勋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周光召科学家元勋事迹精选篇1
当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正在苏联杜布纳工作的周光召最焦急的便是要回国来参加建设。他主动召集在苏的中国专家给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写信,表示愿意转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工作。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中去。
周光召一贯认为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他时常以这句话来告诫青年科技人员,就连接见中外记者采访时也不例外。80年代初,周光召应邀赴美讲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后,他对记者说:“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科学家的荣誉,这表明中国科学家在这些年所做的努力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得到了承认。”
周光召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凭主观臆断办事,而按科学的程序先作调查或是可行性论证,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根据。他反对形式主义。他奉行务实和开拓的精神,倡导良好的科研道德,发扬学术民主,尊重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周光召科学家元勋事迹精选篇2
除了讲师的身份,周光召还担任党支部书记,是理论物理教研室里的“党代表”。一次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报告会上,周光召讲述了克服各种困难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相关事迹。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结合教研室现状进行形势适应研判,认为其应该作出规划调整,并在党小组和教研室会议上郑重阐述了个人看法,提出优化具体建议。为了促进人才迭代,推动人才各尽其用,他动员发掘新教师,鼓励孙小礼等人走上讲台,让“业务功底非常好”的老教师能够“多发挥作用,做科研,开新课”,提高教学整体质量与综合水平。
在1957年初,受北京大学教授胡宁的推荐,已在学术研究上崭露头角的周光召,受国家派遣,远赴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开展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周光召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工作期间,正值粒子物理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他积极参与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发表了33篇学术论文,两度获得联合核子研究所科研奖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周光召在杜布纳研究工作的累累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赞扬他在美国被认为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最杰出的年轻科学家,认为“周光召是个绝顶聪明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理论物理的看法既能从大处看、又能在小的地方想出新的办法来。”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也对周光召的工作表示高度肯定,称他的工作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他的文章通常都写得深入而简洁。
周光召科学家元勋事迹精选篇3
1959年严格证明了电荷共轭宇称(CP)对称性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相对螺旋态振幅,并自建数学方法,简明推导出膺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年轻的周光召作为强子物理PCAC理论奠基人之一,享誉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在学术研究方面,李政道先生曾评价说:“在我们这些人中,他也是佼佼者。”杨振宁先生说:光召先生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视野宽阔,影响力深远,并且能够快速地洞悉新思想。他做物理研究的风格让我想起了Landau(L.朗道)、Salam(A. 萨拉姆)和Teller(E.泰勒)(前两位是诺奖得主,后一位是“氢弹之父”)。
1961年,当他正在理论物理前沿披荆斩棘、高歌突进的时刻,国内传来因苏联撤走专家,原子弹研制受困的消息。他当即决定,放弃已有建树且深有兴趣的粒子物理前沿研究,义无反顾启程回国,隐身于茫茫戈壁滩、简陋的实验室19年,把一生最富于创造力的岁月,奉献给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
周光召曾说:“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刚到杜布纳不久,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对大权威的报告提出异议,遭到无礼的排拒和轻蔑。28岁的他既不屈服,也没硬顶,而是花近百天的精密分析和演算,终于使该大人物坦承结果有误,并交为朋友。1961年,在确定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过程中,刚刚回国的他,以物理学家的理性思维,另辟蹊径,巧用最大功原理,力证苏联专家数据的不可能和我国专家九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从而结束近一年的学术之争,扫清了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一大障碍,再次以卓越的才华提振了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周光召科学家元勋事迹精选篇4
1979年8月,周光召同志兼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7月任所长。他指导和带领中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在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得到规范不变有效作用量子“反常”项的正确形式和拓扑起源,给出了广义陈-西蒙斯拓扑特征类的简单推导及其物理应用。在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方面,他与合作者一起发展了描述非平衡态统一理论的闭路格林函数方法,提出了一套有效的理论描述方案,并成功地应用到激光、等离子体、临界动力学等领域。
1984年3月,周光召同志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1月至1997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其间,1992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他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科学规律,为改革开放形势下中国科学院的改革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办院方针,领导实行了“一院两种运行机制”。他倡导建立了面向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以学部名义提出了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建议。他率先在中国科学院实行开放实验室(研究所)制度,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他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拓了我国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研究事业。他参与组织实施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开发项目,为大幅增加我国粮食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关村地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头和聚集地作出重要贡献。他领导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科研机构率先实行竞争择优的新型人事制度,推出针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特批制度,实施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为解决科技人才断层问题作出重要贡献。他推动建立规范化的院士增选制度,为学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作出开拓性贡献,并为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光召科学家元勋事迹精选篇5
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周光召先生高度关注的问题,他一直致力于营造有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鼓励年轻人发表独到的学术见解,挑战前沿科学问题。在担任北大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期间,周光召先生就非常注重教师梯队的建设,积极动员发掘业务功底好的新教师“做科研、开新课”,提高教学整体质量与综合水平,很多中青年科学家在成长道路上都得到过先生的鼓励和支持。2000年,周光召先生到北大物理系考察,专门到超快光科学实验室中与我交流科研进展,分享了很多关于北大物理学科发展、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真知灼见。从先生的言语中,我真切感受到他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对后辈冲击国际科学前沿的激励。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我们要时刻关注人才梯队建设,为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青年科学家勇挑科学重担,为国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生力军。
斯人已逝,风骨永存。周光召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今年开学季,北京大学通过开学典礼、新生“开学第一课”、新入职教职工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师生讲述周光召先生的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感召更多北大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新时代的北大人将坚定传承周光召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弘扬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向科学的前沿持续探索、深入钻研,用科学之光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征程。
在“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的表彰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这一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时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