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

| 徐球

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是什么样的呢?对程开甲大家有什么想了解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

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1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约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祁连山下,高寒缺氧的青海金银滩草原被选中作为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这里迎来了大批定居者。他们隐姓埋名、白手起家、攻坚克难,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研制原子弹的事业中。从此,荒凉的金银滩,见证了新中国核工业的蓬勃发展。

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2

震惊世界的一刻终于就要到了!程开甲心里的激动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1964年10月14日19时20分,原子弹平稳、安全地吊上塔顶,在密闭工作间就位,安详地等待着“零时”的到来。

10月14日和15日两天,程开甲是在度日如年的感觉中度过的。折磨他的是一种类似于分娩前的焦躁、紧张和兴奋。

此时,他多么想学一学张爱萍将军的洒脱和举重若轻的大将风范啊!

记得前不久,张爱萍将军为了让参试的领导和科学家松弛一下绷得过紧的神经,曾特地邀请他们去孔雀河边和古楼兰国居民废墟作了一次短途旅游。

孔雀河是一条湖泊补给河,它从博斯腾湖流出,向西南穿越焉耆盆地,依山傍谷,流经沟通天山南北的要隘铁门关,进入塔里木盆地,缓缓地注入罗布泊。美丽的孔雀河,以她清清的河水哺育过在罗布泊荒原中与严酷的大自然苦斗的古楼兰子孙,而现在更哺育着衔命来到这里栉风沐雨的中华儿女。这里是罗布泊最美的地方。大家在干涸多年的古河床上野餐,许多人争相捡拾鱼螺化石和泥陶碎片,在像月球一样孤寂的洪荒大漠上,追赶惊恐的小生命……见此情景,在军中享有儒将之称,擅长诗书的张爱萍将军顿生怀古之情,谈笑中创作了一首新诗。

10月15日晚上,程开甲彻夜未眠。作为核试验基地的最高技术负责人,从原子弹吊上塔顶开始,他就把心悬在半空中。因为核试验是不可逆的一次性试验,要求大部分测试仪器必须在自控状态下,在爆炸“零时”到来时,开机工作,捕捉瞬间,并准确无误地拿到所需数据。虽然全部调试以及和自动控制系统相连接的联试工作已经完成,仪器设备也已不知查了多少遍,但在“零时”没有实现之前,他还是放心不下。

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3

10月16日“零时”前的上午,张蕴钰和李觉、朱卿云按照张爱萍总指挥的指示,对全场进行最后一遍巡视。张蕴钰在1990年4月的回忆文章《戈壁惊雷——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中,对当时的程开甲有一段惟妙惟肖的描述:“在返回途中,我先到了主控站,在主控站的领导同志还有基地的邓易飞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程开甲教授。程开甲是1950年从英国归来的学者,1948年他在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这位基地最高级的专家和技术召集人是一位真正的老师。在试验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它不能不响。’薄薄的嘴唇颤抖着,那样子像是对原子弹诅咒和祈祷。”

核爆炸的时间定在16日15时。北京与场区时差两小时又5分钟,15时爆炸是场区正午日偏后两小时。不但光学测量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有5小时以上的作业时间,能够保证侦察回收工作的完成。

午餐是在主控站吃的。炊事员送来的是香喷喷的包子,程开甲吃到嘴里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它的滋味。他看看大家,情形也差不多。

“两小时准备!”“一小时准备!”“半小时准备!”

随着口令的不断下达,“零时”逼近了。14时50分,张震寰在主控站果断地发出口令。50秒后,全系统进入自控状态,在这之后,9、8、7、6……在读秒声中,大家屏住呼吸。

顷刻,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万般的寂静。随着这声巨响,在启动塔爆的瞬间,自动控制分秒不差地启动了上千台仪器的全部测试。

看到主控室里的仪表反应,程开甲他们知道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大家都很激动。张震寰副秘书长的反应却与众不同,他不但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而且连连说:“坏了,坏了。”原来,是他耍的一个小聪明,误导了他的判断。主控室离爆心17公里,张震寰知道,在主控室里指挥的人,是不能看到那道强烈的闪光的,更别说见到那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了。于是,在进主控室之前,他将一扇窗稍稍掀开一条小缝,心想着在未听到声响前,通过这条小缝,他就能够看到爆炸产生的光束,从而判断出结果来。可他没有想到,在进行最后安全检查时,这条小缝被细心的安全检查员发现,于是,他们负责地将窗户关死了。不知情的张震寰,在起爆后,不去看仪表的反应,一直死死地盯着那道窗户,由于没有见到闪光,就误以为是试验失败了,从而虚惊一场。

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4

1946年,在李约瑟博士推荐下,程开甲远赴爱丁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回忆到,当时的中国人在国外没有地位。1949年4月的一个晚上,正在苏格兰出差的程开甲,在电影新闻片上看到了播放的“紫石英号”事件,中国人敢于向英国军舰开炮,终于第一次有“出了口气”的感觉。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英国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行李中除了给夫人买的一件皮大衣和一堆珍贵的资料外,别无他物。同年8月,程开甲踏上了祖国的土地直奔母校浙江大学,成为物理系的教授。之后,他又任教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物理学专著《固体物理学》。1960年3月,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的程开甲由钱三强“点将”,被任命为核试验研究所技术副所长,和朱光亚、郭永怀等科学家一起,开始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艰苦历程。

“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让我做什么都行。”程开甲一次次根据国家的需要,改变专业方向,投身报国之路。1960年,他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从此销声匿迹,隐姓埋名20多年,在核武器研究所,在“死亡之地”罗布泊,在核试验基地马兰,为核武器研究和试验倾注了全部才智和心血。

1962年,核试验正式提上日程,钱三强等领导决定“兵分两路”:原班人马继续原子弹研制;另外组织队伍,进行核试验准备。程开甲听从国家安排,放弃了自己最熟悉的理论研究,毫不犹豫地转入全新的领域:核试验!

在短短两年里,程开甲召开了近200次任务会,制定了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研制了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的1700多台仪器和设备。程开甲提出的“百米高塔爆炸方式”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为人民贡献,为国家贡献,这才是价值。”

程开甲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5

程开甲取得杰出的成就,夫人高耀珊功不可没。

程开甲在南京大学当物理学教授时,高耀珊在校办工厂当工人。后来,程开甲开始在新疆罗布泊研制核武器,高耀珊就成了全职家庭主妇,无微不至地照顾程开甲。

后来,高耀珊年纪大了,患了脑梗塞,一时清醒一时糊涂,行动也不方便,很少出家门。程开甲为了让夫人高兴,逢年过节就要陪高耀珊一起去看看天安门和长安街的彩灯。

1962年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有了重大进展,将面临试验问题。当时,程开甲担任九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副所长,奉命准备原子弹的靶场试验。那时,他们对核试验理论和技术的认知是一片空白,仅有的建议是采用空爆方式。程开甲分析研究了实际情况,打破框框否决了建议,提出原子弹试验应先做地面爆炸,以后再做空中爆炸试验。

得到批准后,他主持制定了《关于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国家试验的研究工作纲要》及《急需安排的研究课题》,提出并组织了与全国数以百计的科研院所、学校工厂的大协作,完成了96个研究课题和各种型号的试验设备;设计了百米高塔的爆炸方案;提出了力学、光学、放射化学3种手段为主的联合定爆炸威力的方法。随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取得成功,他们也获得了大量数据。

1963年,在遏制中国核能力的《部分核禁试条约》签订的形势下、我国全面准备首次核爆炸试验的同时,程开甲认识到地下核试验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优点,就坚持排除干扰、坚持推进尽快开展地下方式的核试验,同时进行地下核试验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地下核试验的尽早进行,也使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

2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