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彭桓武事迹材料
“两弹元勋”彭桓武事迹材料新鲜出炉,彭桓武事迹大家知道是什么样的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元勋”彭桓武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元勋”彭桓武事迹材料(精选篇1)
彭桓武是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曾跟随马克斯·玻恩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彭桓武领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治学与为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各人有各人的做法,这里我仅以解剖自己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先谈三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作为开场白。
第一,自然界的知识对人类是有用的。这一点虽然在中国古代不太重视,古籍中也少有记载,可在西方几百年前就十分明确基础科学的作用。例如英国皇家学会300年前的成立宣言中就强调了科学知识的作用。
第二,历史知识对人类的发展可资借鉴。历史的借鉴作用却是中国人历来所强调的。例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和《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就都说过类似的话。今天我们说的“古为今用”也是同一个意思。历史是不能重复的,但历史知识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第三,人与所有生物一样,存在着个体的差异。生物界里没有完全一样的东西,个体与个体之间总有不同之处。每个人所做的事情各不相同,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协作。中国有句古语“天生我材必有用”,英国也有一句意义相近的古谚语:"It takes all sorts of people to make the world。”我们每个人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因此我们自己应认真分析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扬长避短,才能对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而对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来说也就应该知人善任,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避免差错。
“两弹元勋”彭桓武事迹材料(精选篇2)
早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我就开始了广义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我在四年级时的毕业论文就是做广义相对论,由周培源先生指导。后来周先生又招我做研究生,继续广义相对论方面的研究。不过周先生将题目交代给我之后就去了美国爱因斯坦那里,留下我独自在清华。由于研究院头两年要听许多课,我只做了一些数学方面的工作,不过直到我离开清华时都未发表,事实上当时国内局势也无法发表,大家都逃难去了。多年以后从国外回来才知道北欧有个克莱因(F. Klein)教授发表了类似的工作。
当年周先生是按爱因斯坦的观点教我们的,当时我总觉得不舒服,以至于不知道广义相对论是个什么理论,是参考系理论呢还是时间、空间理论,抑或引力理论。其实周先生虽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教我们,但已对爱因斯坦的观点产生了疑问,酝酿提出新的解释。
直到 70 年代周先生在庐山物理学年会期间正式提出与爱因斯坦不同的观点,将谐和条件作为物理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只有狭义相对论的闵可夫斯基时究或伽里略时空。参考系理论仍是通常的洛伦兹变换理论。周先生的观点告诉我们做研究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即使像广义相对论这样的著名学说,只要发现有问题仍然可以讨论。当然也不只是周先生一人对广义相对论提出质疑。前苏联的福克也持类似的观点,只是不如周先生那么明确。他们认为谐和条件是可以人为加上去的,而周先生认为必须用谐和条件,这是和爱因斯坦引力方程同样重要的,是引力理论的一部分。福克也认为广义相对论中没有参考系理论。从一个参考系到另一个参考系的变换可以用群论方法来数。六个转动四个平动,组成十个参数的群。根据微分几何中的定理,n维空间可能允许的最大的群为 n(n+1)/2,n=4 时这个数目为10。因此必定有空间的曲率为常数。
曲率若为零就是狭义相对论,若曲率不为零则可以有另一个空间。因此,作为参考系的理论,广义相对论的提法是不通的。在周先生的理论中时间空间就是狭义相对论的guv,是引力势,引力场有 10个势。从而说明广义相对论只是引力理论。当年我第一次到英国时曾问过玻恩(Max Born)爱因斯坦为何要搞广义相对论,回答是狭义相对论建立起来以后就一定要推广牛顿的引力理论。标量势不行,光不能拐弯,与实验不符,而矢量势要排斥,不能相吸。如要相吸就必须搞到有 10 个分量的二级张量去。我注意到根据周老观点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是同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的时空观一致的,这就避免了彼此无共同语言的局面。另一方面周老的理论也不是完全否定爱因斯坦,另起炉灶,仍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只是10个引力势所满足的10个方程彼此并非完全独立,其中有 4个恒等式,必须加上4个谐和条件作为物理条件方可定解。
“两弹元勋”彭桓武事迹材料(精选篇3)
1915年10月6日,吉林省长春县,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人们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并不怎么强壮、甚至有些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将走出冰天雪地的东北,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彭桓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原子能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作为中国理论物理学、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固体和统计物理、原子核物理和加速器理论以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理论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和研究工作。他领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然而,在无数的光环之下,彭桓武却仍保持着最初的简单朴素与云淡风轻。他的毕生至交、中科院院士钱三强这样评价他:“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193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彭桓武,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留学,并在此后很快展露出物理学方面的天赋。在海外期间,他与哈密特、海特勒合作的成果“HHP”理论曾轰动一时,成为当时国际物理界公认的介子理论。
他的导师、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曾向爱因斯坦称赞他的爱徒:“中国人彭桓武尤其聪明、能干。他总是懂得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快。”“似乎他无所不懂,甚至反过来他还教我。”“他永远朝气蓬勃,乐观向上。”
“两弹元勋”彭桓武事迹材料(精选篇4)
彭桓武出生于20世纪初,就在他出生的翌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幼时的他体弱多病,两岁多还不会说话,但却已经会计算简单的算术题了。
他小学时基本病休在家,但期末考试还是按时参加,且每次考试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
15岁时,他就开始通过英文教材自学物理学和微积分。
16岁时,他从敬重的两位历史名将的字号中各取一字为自己重新取名,激励自己树立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20岁时,从清华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理论物理开山祖师周培源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研究广义相对论。
由于周培源先生一直在国外,加上战乱,论文完不成,只好肄业。跑到云南大学教书,月工资100中央票,比当时的省长还高。
1938年,他获得了留学英伦的机会,为了追随心中的物理大师马克斯·玻恩,他放弃了去剑桥大学,而选择了爱丁堡大学。
玻恩,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曾是该校物理系主任。
作为波函数统计阐释的提出者,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有德国的海森堡,奥地利的泡利,匈牙利的魏格纳,意大利的费米和美国的奥本海默等众多20世纪物理学天才在其门下受教。
由于受到纳粹迫害,这位科学大师来到了不列颠的这所古老的大学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在这里,他依然保持了一个特别的癖好——喜欢招收外国人和女生做研究生。
的确,玻恩曾指导过的国际学生多得数不胜数,除了上面提到的费米和海森堡等人之外,还有梅耶夫人——一位美国物理学家,她成为继居里夫人之后的第二位女性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两弹元勋”彭桓武事迹材料(精选篇5)
1978年,彭桓武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之后,应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邀请,于同年10月至1979年6月开设理论物理课程。1980年,他大力倡导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并参与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小组,被选为该小组的第一任组长,致力于推动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1982年2月,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借以在国内提倡化学物理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995年前后,在有关学术会议上大力提倡生物物理的研究,就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进行这些工作和主持理论物理专项基金的同时,仍然亲自动手做一些感兴趣的理论研究。遇到适当的机会,他也和年轻人谈些治学的体会。他把学习方面的经验归结为四句话,即"学问主动,学友互助,良师鼓励,环境健康"。
父亲:彭树棠,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人,系晚清举人,20岁补博士弟子员,肄业于两湖书院。因德学兼优,1897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专科学校读书。回国后任湖北省师范庚壬堂监学。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东北三省边务工作繁重,急需人才。总督调娴熟日语、精通法学的彭树棠任延吉边务公暑参事兼延吉开埠局坐办,掌管涉外事务。他工作尽责,对延吉边界白俄屡次挑衅都运筹帷幄消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