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中国“两弹一星”事迹
赵九章中国“两弹一星”事迹新鲜出炉,赵九章的个人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赵九章中国“两弹一星”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九章中国“两弹一星”事迹精选篇1
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
1959年4月16日,赵九章出席____召集的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
1957年10月4日,竺可桢、赵九章、钱学森等发表讲话、写文章,阐述发射卫星的重要意义,还建议中国也应考虑研制卫星的规划设想,并及早作些准备。央。
1958年5月17日,中科院成立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581组下设技术组,由赵九章主持。
1962年,赵九章先生在科大一次教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专业课程中要把基本的东西先讲好。
1963年5月31日,赵九章建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内试办研究生班。
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
赵九章中国“两弹一星”事迹精选篇2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极大振奋了国人的自信心,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
我国有多位优秀的科学家参与了此次开天辟地的事业中,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张劲夫在提到此事时曾说:“搞人造卫星赵九章最积极”。
赵九章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总设计师。但是,他却没能亲眼看到卫星上天的那一刻。
1968年10月26日,也就是在卫星发射成功的前18个月,赵九章服安眠药自杀身亡,终年61岁。
赵九章在清华大学的恩师叶企孙先生晚年在自述中曾说,“令我痛心的是两位极有才干的弟子英年惨遭不测,竟先我而离人世!”
这两位弟子指的是,清华大学1931级的熊大缜,另一位就是清华1929级的赵九章。叶企孙先生自述中还说:“(赵九章)壮志未酬,真乃中华一大损失”。
赵九章中国“两弹一星”事迹精选篇3
1907年10月,赵九章生于河南开封,祖籍浙江湖州,母亲钮家也是湖州人,家族在当地颇有些影响。早年因祖父到河南任职,全家随迁到开封。赵九章自幼聪慧,幼时读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后来读完了初小、高小六年。清末民初,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新文化运动后,民主与科学思潮渐渐影响到年少的赵九章,从此他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人生格言,立志发奋读书,成为国家栋梁。小学期间,赵家家道中落。1921年,赵九章高小毕业,不得不辍学,父母只好将他送到远在上海的证券物品交易所当学徒,由其姨父戴季陶照料。他白天辛苦做工,但晚上无论多累都坚持偷偷看书自学。
有一天,老板娘发现了,以看书耗费灯油为由对他破口大骂,并禁止他晚上再学习。他只好忍气吞声,可不学习又怎么能做到自强不息呢?他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偷偷削了竹片,做成一个上尖下圆的灯罩骨架,外面糊上不易透光的纸,做成灯罩,然后在灯罩一侧开个很小的孔。晚上等老板娘睡着后,才靠着小孔里透出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可即便如此,不久老板娘还是发现了他的秘密。老板娘大发脾气,把灯罩撕毁,夺走了小油灯。晚上没法读书,他干脆就把书上的定义、公式、定理剪下来藏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掏出来学习。天道酬勤,半年多时间,他自学完成了初中物理课程。九个多月的学徒生活,让他备尝生活艰辛,也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决心继续求学。回到开封后,赵九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河南学生出国留学的唯一渠道,对英语和数理化特别重视,有外国教师任教,赵九章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和数理功底。
五四运动爆发,对赵九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校,他喜欢阅读《少年中国》《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他既没有子承父业学习中医,也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是改学自然科学,树立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参加学生运动的赵九章,不久便惹怒了开封军阀,加上家境更加败落,父亲将其送到了远在杭州的姑妈家,姑妈非常爱惜这个天资聪颖的侄子,也有能力在经济上资助他继续读书。1925年9月,他考入了位于杭州的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1928年改为浙江大学)电机系。成绩优异的他数理科目特别突出,有时连老师都会让他上讲台,给同学讲解解题的方法。同学们笑称:“九章聪明在于他的头大,上帝送给他一个科学家的脑袋。”
赵九章中国“两弹一星”事迹精选篇4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我国杰出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
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德国深造,攻读气象学专业, 并于1938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被命令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现代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1958年8月,中科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
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
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1968年10月26日清晨,赵九章去世,享年61岁。1999年9月,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中国“两弹一星”事迹精选篇5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赵九章被寄望于子承父业,读私塾时的他则渴望从事文学。然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赵九章既没有从事中医,也没有从事文学,而是选择了“科学救国”。1925年,赵九章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之后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功报考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专业。
在他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他立刻回到正风雨飘摇的祖国,没有丝毫犹豫。他先是在西南联大向学生们传授战时极其重要的气象科学,后又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主持气象科学研究,自此成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与此同时,赵九章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了地球应用物理系。这位首任系主任带头编写了首批学生简章,并对该系所辖各专业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做出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如今享誉国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便是如此这般地在赵九章手上孕育出来的。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全世界。第二年,____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一句话,让赵九章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很快,中科院成立了581组,赵九章担任581组副组长,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时,中国对于卫星研究既没有技术更没有相关资料,想要向苏联借鉴经验的行动也连连碰壁。面对重重困难,赵九章并没有放弃。他主持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总体布局。在让国家强盛的赤子之情的驱动下,不出一年时间,赵九章就完成了从整体规划到卫星制造与轨道设计、火箭设计、观测项目与地面跟踪等全方位的技术准备。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赵九章与同事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