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钱骥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1
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研究院所属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和仪器、设备、全部资料等立即整理好,重点搬迁!钱骥冒着生命危险和赵九章所长一起,毅然拒绝了南迁的要求,决心留在大陆,为新中国保护了当时中国气象研究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同时也保住了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整个科研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钱骥他们保护下来的研究所被并入中国科学院。1950年,钱骥与赵九章等十八人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8年,中国启动了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代号“581任务”。主要针对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赵九章教授成功被编入组内,钱骥作为副手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担任着办公室副主任职位。后来,有成为了总体研究室的主任,负责卫星统筹、火箭头部设计和卫星各种天线及电源的研究。
赵九章对钱骥说,搞卫星只能靠中国自己。为此他们坚持发奋努力的精神,带领着一支非常年轻的科学家队伍,进行人造卫星的预先研究,做出了中国人造卫星的设想方案和中国发展卫星的整体规划。
1958年10月,钱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回国后更坚定了“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的信念。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2
由于表现优异,钱骥1959年被任命为人造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此后几年时间,他率领各个小组到相关研究单位,协调资源和进度,先后落实了200多个预测和试验项目。还组织完善了6个科研室,在卫星技术、火箭探空等8个领域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卫星升空的根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火箭探空,它不仅是导弹、核爆炸实验急需的项目,还是卫星发射的中间步骤之一。1963年,在钱骥的指挥下,T-3探空火箭成功测出高空的风力情况。此举可通过雷达反射测出速度、加速度、方位等数据,计算出高空的风向、风力等,以助卫星升空。
1964年,钱骥发表《气象火箭测高空风的方法》,通过试验获得成功,获国家科委科学二等奖。第二年,钱骥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大量的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他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
1965年8月2日,中央专委正式批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立项,同时提出卫星总体技术方案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这十二个字看起来简单,执行起来难度却非常之大。为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得去”,中国在长征一号火箭的第三级上试制安装了新研制的固体火箭。“抓得住”是指卫星发射后,不管气象情况如何,都能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听得到”是说要能用一般的收音机收听到卫星发送的声音。“看得见”,是指在地球上人们能用肉眼看见卫星。1967年12月,国防科委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分系统方案,正式命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196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了研制任务书。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3
从理化系的佼佼者到中央气象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再到“581小组”赵九章的得力助手,钱骥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凭借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众多留学归来的同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研究所里独一无二的、中国自己培养的高级研究员。在卫星研制的道路上,他更是勇挑重担,被誉为卫星的“守护神”,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荣誉加身,初心不改 随着“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升空,钱骥的名字也响彻云霄。
他不仅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殊荣。然而,面对这些光环与荣誉,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继续默默无闻地投入到空间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中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心中依然牵挂着祖国的发展与进步。
永远的星辰,不灭的精神 虽然钱骥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作为东南大学的优秀校友,他不仅是我们学校的骄傲与自豪,更是所有东大人学习的楷模与榜样。他那积极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潜心科研的态度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大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翱翔于星辰大海之间。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钱骥先生并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的传奇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与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4
钱骥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征途倾注了满腔热忱,书写了令人瞩目的辉煌篇章。他的一生,是对科学探索无尽热忱的生动写照,其精神财富,理应嵌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激励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让我们缅怀钱骥的卓越贡献,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携手推进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翱翔于星辰大海。
1947年,钱骥受聘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协助赵九章先生开创地球物理研究,管理研究所的业务,负责实验室及探测仪器。曾修理多台不同型号气象探测仪、真空管检验计和电子频率计。为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质量,钱骥提出应建立规范,进行定期仪器标定,研究制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气象仪器,是气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钱骥在开展地震研究工作方面,早期曾对地磁、地震波进行研究。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许多大型工程投入设计,急需地震裂度评估资料,地震观测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钱骥协助李善邦进行地震台站网布局规划研究,对地震台址进行实地考察。
提出地震台站布局应综合多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按层次设置分级管理的设想。曾协助组织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表》,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地震活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数据。曾翻译了《测震学中几个理论问题》,系统地介绍地震仪器设计原理、标定技术,推动中国国地震观测仪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1956年,中国科学院将地球物理学列为填平补空的重点发展学科,钱骥协助赵九章负责规划起草工作。他综合了地震、地球、物探、气象、地磁等方面的专家意见,提出制定远景规划不仅要依据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还应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要求,配合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和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的总目标,进行综合研究。
他曾提出规划总目标、规划重点,地磁台、地震台、电离层台、宇宙线台要发展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观测网,建立专业研究所促进发展,加速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的制定促进了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
钱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篇5
钱骥向____汇报方案,当____知道钱骥姓钱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事实证明,我们后来“两弹一星”辉煌成就的取得,三位钱氏科学家,即钱学森、钱三强、钱骥,在这一事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贡献。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我国试验通信卫星总体方案的初步设想很快出炉。钱骥提出了“一步走”的方案——直接发射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这一方案的成功实施,大大缩短了我国通信卫星与国外的差距,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74年,钱骥被任命为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任,为中国科学实验卫星和返回式卫星研制做了大量的技术领导和组织工作。1979年钱骥被任命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空间技术研究的预先研究工作。他在预研工作中特别关注卫星寿命的问题,安排了一批应用基础的研究课题。他非常重视预研工作的资料和积累,对国际国内情报进行了大量分析。经过努力,我国的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研制工作顺利推进。
在1979年召开的那次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钱骥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一个提案,申述了实验卫星的要求。最后,大会增加了一条法律条款——“允许实验卫星的位置精度可以保持在正负零点五度”。这为我国进行通信卫星的试验争取了主动权。大会结束后,钱骥说:“太空也有个席位问题,中国不能在同步轨道上缺席!我们不能给中华民族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