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杨学明事迹

| 刘慧

8月21日上午,2022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李文辉、杨学明、莫毅明分别摘得三项大奖。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杨学明事迹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杨学明事迹

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杨学明事迹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杨学明,奖励他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

杨学明,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自从Eyring和Polanyi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以来,化学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多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并多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杨学明开发了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在基元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化学反应共振态、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以及量子干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展了量子态分辨的后向散射谱学技术,通过高分辨的散射实验与精确理论研究相结合,揭示了多类化学反应共振现象,大力推动了在量子水平上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此外,他还发展了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反应成像技术,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以及自旋-轨道共振分波之间的量子干涉现象。

杨学明的科学研究和他研发的新一代分子束科学仪器为反应动力学领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量子特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他的新发现将化学动力学领域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杨学明,1962年出生于中国浙江。1991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现为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名单

生命科学奖得主:治疗香港第一例SARS患者

袁国勇、裴伟士来自香港大学。从2003年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对人们认识和治疗新兴传染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这些疾病的应对提供了证据和策略,摘得“生命科学奖”。

记者了解到,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科学家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等认识。

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共卫生防备的重要性。正如所料,蝙蝠冠状病毒HKU4/5被认为是引起了流行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病毒的前身。

在解读两位工作时,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说:“正是因为他们做出的这些贡献,我们的科学家团队才能在此次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中,快速确定了原因。”

物质科学奖得主:高强度快电子束的开拓者

物质科学奖授予了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以奖励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

张杰院士是利用强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高效产生方向与能量可控的高强度快电子束的开拓者之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杰院士领导中科院物理所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产生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包括高效率产生远离麦克斯韦分布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实现对快电子束发射方向与能量的精确调控,实现表面自生电磁场对快电子束的引导和聚焦以及超高时空分辨的兆电子伏特电子衍射与成像等。

他们研制的超短脉冲兆电子伏特电子衍射与成像装置,达到了亚埃级的空间分辨能力,并将时间分辨能力提高到创记录的50飞秒。利用这台装置,他们与合作者成功地实现了超快光场对量子材料维度的调控,观察到瞬态的光致新奇物态;实现了对光诱导的新型相变以及单分子成像等重要物理与化学瞬态过程的观测。

在现场连线环节,张杰说,其团队的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来主要追随两条线索:一是作为物理学家,有责任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最迫切、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解决方案;二是物理学家自己也有兴趣尝试探索自然界中最不可思议的奥秘,想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提供更高时空分辨率的解析。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开启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则归属于施敏。施敏现为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与台湾科技大学荣誉讲座教授,他对跨金属/半导体(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这些对硅和砷化镓半导体的前沿贡献, 不仅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在接下来的50年中,它们被广泛地用于计算、通信、传感、控制、成像和记忆之芯片电路的制造。

施敏还撰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研究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这是一本全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必学”之书,一直被研究生院的师生以及整个电子和光子行业的工程师使用和引用。

在现场连线时,施敏表示,当前社会面临很多困难,比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病毒肆虐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他希望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因为20多岁到30多岁是最有创新精神的时期,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未来科学大奖历届获奖者

生命科学奖

2016 卢煜明

2017 施一公

2018 李家洋 袁隆平 张启发

2019 邵峰

2020 王振义 张亭栋

物质科学奖

2016 薛其坤

2017 潘建伟

2018 马大为 冯小明 周其林

2019 王贻芳 陆锦标

2020 卢柯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17 许晨阳

2018 林本坚

2019 王小云

2020 彭实戈

2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