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两弹一星先进事迹
王希季两弹一星先进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希季事迹大家知道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王希季两弹一星先进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两弹一星先进事迹(精选篇1)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昆明。初中毕业前,王希季患风寒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去参加昆明市会考,成绩是全市第一名。1938年他初中毕业,正赶上西南联大在昆明招生,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考试,结果直接就被录取了。
1942年,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当时正值中国抗战。在亲身体会了几年的兵工厂生活后,他觉得中国的工业太落后,这样下去国家将会面临无限的危机。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两年后,王希季成功获得硕士学位。
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新中国成立了。听到这个喜讯后,他迅速找到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享受300公斤小米的优待。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
但因为两张照片,让王希季下定决心回到祖国。其中一张就是解放上海之后,人民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照片。
王希季晚年时,曾经回忆说:“我原来在国内的时候,正赶上军阀混战,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有军队为了老百姓,可以在屋檐下过夜,这样的军队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为老百姓的幸福而存在的一支队伍。”
王希季两弹一星先进事迹(精选篇2)
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技术顾问。曾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主要代表作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卫星设计学》、《建设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等。
王希季两弹一星先进事迹(精选篇3)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在云南昆明出生。17岁时,只上了一年职校的他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为了迅速弥补知识上的差距,王希季发明了一套高效的学习法——四段作息制。
他将时间精准划分,白天全神贯注地听课学习;黄昏时分,当同学们外出放松时,他抓紧时间学习;晚上8点前,他就上床睡觉,以便在凌晨一两点起来学习;学到清晨5点左右,他会再睡两个小时,再起床上课。
1940年,在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飞机对昆明进行了狂轰滥炸,西南联大更是被轰炸的重点对象。在一次空袭后,王希季心系家人安危,急切地穿行在残垣断壁之间。沿途中尸横遍野、哀嚎声声的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报国之志:“那个时候就是想工业报国。落后挨打,人家总说你工业不行,造不出炮,造不出舰。”他深知,只有工业崛起,才能让国家不再受制于人。
1942年,王希季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面对国家需要,他暂时搁置了当电力工程师的梦想,选择到兵工厂工作。直到1948年,为了学习更加前沿的知识,他只身一人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深造。由于极度用功,他在1949年12月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王希季两弹一星先进事迹(精选篇4)
王希季(1921.7.26-),生于云南昆明,中共党员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于云南。1938年秋,他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8年,王希季踏上了留学旅程,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留学。就在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得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
“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们回来了。”王希季果断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与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踏上了归国之路。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1958年11月,王希季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过去才知道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当时国内没有人做过,他们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当时的条件十分简陋,王希季带领着一批年轻人边学边干,进行了艰苦探索。
王希季两弹一星先进事迹(精选篇5)
王希季,白族,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尤其在卫星返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他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于1999 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他是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他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在中国的18种型号火箭中,有12种是他担任负责人设计研制出来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一户商贾之家。父亲王毓崑饱受商场沉浮,因此不愿孩子再身陷商海,唯一的心愿是希望他们能学一门手艺,过上平静的生活。但王希季不甘平庸, 勤奋刻苦,在昆明读书时就已小有名气。1934年,时年13岁的王希季,因在全市小学毕业会考中成绩第一而被誉为“春城小状元”;初中毕业后,他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当时的云南名校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土木科;1938年,还在读高二的王希季,应同学之邀,参加了刚迁至昆明不久的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考取了该校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哀嚎震天。同胞的鲜血点燃了王希季的怒火,然而,那时的他却只有欲哭无泪的悲叹:国弱万民哀。
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是他今生不曾抹去的痛。年轻的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世纪40年代末,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