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大珩事迹大家想了解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1】
王大珩1915年出生,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留校任教。正当他全力攀登物理学高峰的时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我们刚毕业的时候,来进行毕业旅行,我们从北京乘火车到上海的途中,走到天津的时候,被日本帝国主义的浪人从火车上轰下来,轰下来干什么呢,运他走私的人造丝。这是在我们国家,我们乘车的权利给帝国主义这么对待,感觉这种亡国的滋味,真是使我一生难忘的。”
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战争年代,王大珩考取了赴英国“庚款留学”的资格,去海外留学,希望实现“科技救国”“兴国安邦”的理想。1938年10月,23岁的王大珩来到伦敦,走进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应用光学专业。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陷入战火之中。战争中,王大珩看到:光学玻璃被西方各国视为重要战略物资,制造技术严格保密。于是,王大珩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光学玻璃专业。
1942年,正当王大珩撰写博士论文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最大的玻璃制造企业——昌司玻璃公司,空缺一个技术岗位,这个岗位对王大珩充满了诱惑。
“我作为一个学物理的,实验的知识知道一点,工厂的知识是很少的,刚好碰见有这么个机会,是那个昌司玻璃公司,当时有一个实习员跟我是同学,我们关系很好,是他介绍我去的。”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2】
1938年,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带着对祖国的牵挂远赴异国他乡,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攻读技术光学研究生。
1940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次年进入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从此奠定了他终身的志趣和事业。
在强权政治的世界环境中,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光学的前沿技术一直被各国视为要害技术,其中突出的有如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本世纪初,由德国光学名家阿贝和化学家肖特合作,扩展了光学玻璃性能的新领域——重钡玻璃系列。英国传统上则有著名的法拉第研究光学玻璃的历史。由于保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也被迫自己解决制造光学玻璃的奥秘,战后发表了世界第一本光学玻璃制造专著。帝俄在第一次大战初期,也曾以同盟关系派人到英国学习光学玻璃制造,但未得要领。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的第一个科学建树就是成立了国家光学研究所,最初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掌握了光学玻璃制造技术。
正是因为受到这种国际环境的启示,在学习应用光学,获得硕士学位接近完成博士研究的时候,英国同学汉德告诉王大珩,英国昌斯玻璃公司急需一位懂应用光学专业科研人员,担任新型光学玻璃开发研究工作,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为了能学到制造光学玻璃的真实本领,要抓住二次大战的时机,王大珩毅然放弃获得学位的机会,经英国同学的介绍,离开学校,到英国昌斯玻璃公司工作。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3】
1986年3月8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商讨高科技发展计划的相关事宜。3月到8月期间,100多名专家分成12个小组,仔细研究实施细节,终于通过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这个计划在1986年3月被提出,因此被称为“863”计划。
在邓小平初次表态后,王大珩和陈芳允等科学家就开始忧心资金的事。科研是非常烧钱的,而八十年代毕竟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时期,老百姓都尚且扎紧裤腰带过日子,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技术,国家能投多少钱?
几名科学家聚在一起时,王淦昌闷闷地说:“能省就省,我看一年能投两个亿就不错了。”
大家都长叹了一口气。拿两个亿搞科研,只能搞得不上不下。在大家抱着“有总比没有好”的心态等消息时,谁都没想到,邓小平直接批下了100个亿!这大概也是国务院如此重视863计划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资金能够运用得当,全国上下所有科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863计划在能源、材料、信息、自动化、航天、生物、激光这7个领域立项,全面提升了我国工业产能,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方式。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4】
王大珩在这家公司实验室工作了五年,职务是物理师。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虽然不许他进入生产车间,但因为实验室既是产品质量的控制中心,又是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源地,所以他对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及生产光学玻璃的要害问题能有足够的了解。
所谓开发研究,就是要改进现有生产工艺,提高质量,发展新品种,同时研究为应用开发所需的基础性问题,他作为既有应用光学基础知识,又具备一定硅酸盐知识的物理工作者,从事这类工作,理论和实验结合,如鱼得水。王大珩进行了200多锅的玻璃熔炼实验,为发展新品种光学玻璃掌握了一定主动权,发展出稀土玻璃系列,并获得两项专利。为了快速测量并提高测量玻璃光性的精确度,王大珩创研了V-棱镜折光仪,而且成为商品,现已成为测量光学材料光性的经典仪器。他还不懈地研究了玻璃的热处理性质,这是保证光学玻璃精密退火以得到物理均匀性的理论基础。
在留学英国期间,很长一段时间王大珩过着几乎是工人和被雇用者的生活,出卖自己的智慧,为别人出成果、效益。然而可以得到安慰的是,自己除了学到保密性很强的光学玻璃制造的要害技术,还学会了一套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讲求经济实效的意识。此外,有机会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交往过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见到过市侩气十足的学术人物。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事迹【篇5】
为了自己的祖国,王大珩毅然决定中断博士学习。“中国有句话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是抱着这种精神去的,这是给我的一个机会,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光学玻璃这个行业,在国际上当时说是带有一定保密性的,我去的时候,也还有约法三章,我不准进入他们的车间,只准在实验室里。尽管你不进这个车间,车间生产方面的问题,要你在这解决。”
在这里,王大珩进行了200多埚玻璃熔炼实验,全面掌握了光学玻璃制造技术,他的研究成果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明奖。
1948年6月,二战的硝烟渐渐散去,王大珩结束了十年的漂泊之旅辗转回到祖国。王大珩后来回忆说,“我那时候才从国外回来,那时候有两条路子,一条路子是国外,我原来服务的那个公司,打电报让我回去,我手里拿着电报;还有一条路是到解放区。我没走那条路,我到解放区来。为什么?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要为祖国和民族做些事情。”
王大珩回国短短10年内,创办了长春光机所等多所国家光学研究机构。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的光学事业突飞猛进,捷报频传:研制出8种光学仪器和一系列光学玻璃,使中国光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幅提升;1964年,我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相继爆炸成功,震惊世界,这些珍贵的图像来自于“核爆光子测试仪器”。这些仪器就是由王大珩率领长春光机所的科技人员研制而成,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这些设备根本无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