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

| 徐球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于敏的科研故事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篇1

“于敏是谁?”

这个名字出现在1987年“全国劳动模范”名单中时,其余4人都有详尽的人物事迹介绍,唯独关于于敏只有短短13个字:“于敏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除此之外,人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

30多年过去了,尽管于敏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等至高荣誉,尽管2021年热播剧《功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他的事迹,但《环球人物》记者近日在进行于敏相关采访时,仍有身边朋友不知道他是谁。有些电脑输入法依然不能默认打出“于敏”这个名字。

1961年1月12日,北京飘着雪花,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副部长兼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把于敏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当时,美国、苏联和英国已相继研制出比原子弹威力大几十倍、几百倍的氢弹。

“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赤裸裸地讲,他们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于敏回忆说。

1960年,苏联又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中国决定自主研发核武器。

二机部负责核武器的研制。作为二机部的科学家副部长,钱三强很了解有哪些“将”可遣“兵”可用。

为什么选中于敏?

1957年5月,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率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发表文章称,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仅在北京大学学习过的于敏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篇2

一位耄耋老人,坐在那里,听收音机中播放的京剧《满江红》唱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透过老人慈祥的眼神,仿佛能穿过时光,看到那近三十年隐姓埋名的岁月,给他留下的历史沉淀。

1926年,于敏在天津的一户普通家庭出生,父亲是小职员,母亲是家庭主妇。

从七岁开始上学起,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学霸级别,是让人们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家里生活安宁,但是,却无法阻挡外面世界的喧嚣,他十二岁那年,日军进入天津,打破了宁静的一切。

1944年,十八岁的于敏如愿考上了北大工学院,他知道,进了北大,离自己报国的志愿更近了。

伴随着录取通知书这个好消息的到来,接踵而至的还有一个坏消息,人生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无常才是世间常态。

父亲得了重病,卧病在床,于敏的大学费用没了着落,他和北大隔着学费的距离。

回想童年所受的屈辱还未抚平,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深埋心底,而这满腔的报国情怀却要擦肩而过,更是让于敏痛苦不堪。

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敏的同学陈克潜伸出援手,帮助于敏解决上大学的费用。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篇3

57年前的今天,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腹地,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突破氢弹,我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

其中有一个人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被尊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他就是于敏。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

于敏说,“核武器是一种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他坚定的态度是:服从分配,转行!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1967年6月17日,沉寂的戈壁上空,蘑菇云拔地而起,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那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电话机旁。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他长长地舒了口气。

他说:“我这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无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篇4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科研生涯,作为当时的“最强大脑”,于敏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又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开国内之先河,从没留过洋的他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

1961年1月,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即将有所突破时,于敏接到探索氢弹理论的任务,他毅然表示服从分配,转入了氢弹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制,他的文章也在公开刊物上销声匿迹了,对他个人而言,这次转向是很大的损失。自此,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长年奔波的生活,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大家对氢弹的有关物理过程有了相当的研究,对氢弹原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对氢弹的整体结构也有了些初步的设想,还准备了一套有关中子和辐射的流体力学方程组。

1965年9月至11月,于敏率领团队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放假期间空出的全国唯一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这台计算机95%的时间都留给了原子弹的计算,只有5%的时间留给于敏设计氢弹。

在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计算机不够用,于敏就带领大家人手一把计算尺,开始凭脑力人工计算,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在于敏的带头分析下,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个人事迹篇5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59分40秒,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主操作员韩云梯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按钮。15时,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空,伴随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惊天动地的巨响,防化学院原院长苗汝坤等7名战士在第一时间冲进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豪迈抒怀。这一“东方巨响”,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腰杆挺得更直了。中国从此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 、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两个小时后,周恩来陪同____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他满面春风地宣布了这一喜讯,人们欢呼雀跃。周恩来挥动双手示意大家静一静,诙谐地说:大家可不要把地板震塌了呀!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送消息,《人民日报》为此刊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国内、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更是凝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

26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