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

| 徐球

2024年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新鲜出炉,姚桐斌是怎样的人物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

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1年姚桐斌高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45年以全校第一的总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同年8月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6年1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1947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53年6月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1956年9月在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4月在联邦德国冶金厂实习,9月回到祖国,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8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第六研究所所长;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1968年6月8日在“____”中被无端毒打,不幸逝世,年仅46岁 ;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1962年,姚桐斌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姚桐斌开始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创建工作时,从科技人员的选调与分配、研究所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的确定、研究室与试验室的设置、设施设备的建设与购置,到科研工作方法的传授与科研作风的培养,他都亲自审查、过问,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例如:在材料与工艺研究所的业务方向的确定中,他主持或参加了一系列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在会上他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主张建立一个集中性的、综合性的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主要的任务是把导弹与航天型号所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理清楚,大部分要提请国内有关的科研生产部门进行研制生产,而自己只搞极少部分特殊的、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工作。这个所要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研制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应用性研究,使之适应导弹与航天型号的要求,成功地应用于型号。而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制造零部件和设备的工作,则由有关的设计生产部门来完成。

姚桐斌大力协同的典范,他亲自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走遍了全国有关材料与工艺的研究所和院校,进行技术交底和交流,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及其测试、检测方法研究的协作网做了大量的积极促进工作。同时,也由于导弹与航天的需求牵引,带动了国内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关于材料与工艺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这是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的真实写照。他一生赤诚爱国,为航天事业献出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点燃了我国航天导弹事业的星星之火。

1922年,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黄土塘镇,他自幼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异常坎坷艰辛。童年依靠父兄小本生意的收入上完小学,因成绩优异、兄长支持以及小学校长数次劝说,才征得父亲同意继续上学。中学时期,即便贫穷拮据、重病辍学、父亲反对、战乱频繁、各地辗转,但他的求学之志从未减过分毫。

1941年高中毕业,姚桐斌凭借出色的成绩,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7所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就读。大学期间,姚桐斌便展露了远大抱负和家国情怀,他勤学苦读、刻苦钻研、孜孜以求,四年后,姚桐斌以总评成绩第一名毕业,并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前往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立志要用学到的科学技术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

1947年,姚桐斌正式来到伯明翰大学,就此开启异国求学的道路。在专业领域方面,姚桐斌如鱼得水,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都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虽在异国他乡,但姚桐斌始终不忘自己的一颗中国心。然而学成之后的回国路并不平坦,各种困难,宛如汹涌的潮水,阻挠他前进的步伐。1957年,历经重重关卡,姚桐斌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怀中。

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安徽休宁,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与工艺专家。他是中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在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研究中,成绩卓著。

如果没有他,中国不会那么快就造出火箭,那么快就让第一颗卫星上天。52年前,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牺牲了,____听到他牺牲的消息,震惊丢掉了手中的茶杯。他叫姚桐斌,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姚桐斌经过自身刻苦努力,从一位辍学摆摊的穷孩子,变身成为扬名世界的青年学者,成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他把自己满腔的热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祖国航天事业上。他说,“只要能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家庭,全家十口人,全靠父亲艰难劳作勉强度日。尽管穷苦,姚桐斌的父亲觉得孩子需要接受教育,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在班里始终保持第一名。

读完小学后,由于家境实在困难,父亲不想让儿子继续读书,校长不肯放弃这位难得一见的天才学生,数次来到姚家劝说,父亲才终于同意他继续上学。1934年,姚桐斌考进无锡一中,时间不长,家里就实在拿不出学费,他最终还是辍学了。辍学后的姚桐斌,为了能继续读书,就在镇上摆个小摊儿,叫卖着香烟、火柴、袜子,当了两年的小商小贩,他才终于攒够了学费,孤身一人去了上海读高中,由于缴不起住宿费,就一直睡在教室里。

姚桐斌航天材料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1956年9月,姚桐斌在瑞士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一位在国外入党的“两弹一星”元勋。1957年姚桐斌回国,9月,姚桐斌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建议,1958年,姚桐斌被分配到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航天材料研究组,任研究员,负责筹建研究所。1958年,材料组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院,姚桐斌任室主任。1960年,研究室又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703所),姚桐斌为所长。从1958年到1961年,人员由12人,发展至800人,成为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姚桐斌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所长。

1961年3月21日,姚桐斌以国防部五院的名义,召开防热材料全国大协作公关会议(简称“三二一会议“),制定防热材料发展规划。5月30日至6月7日,主持召开全国第一届高温测试会议,建立高温测试领导小组,姚桐斌任副组长。同年8月17日至31日,主持召开国家金属材料规划会议(简称“八一七会议”)。这些全国性的会议在中国尖端材料的发展史上起了里程碑的作用,促成了全国范围内建立火箭材料、工艺和测试方法的研究协作网,同时明确了材料研究室(703所)的性质、任务、作用和发展方向。这年的11月,姚桐斌被授予技术中校军衔。

1962年,姚桐斌主持召开全国性高温涂层会议。同年,姚桐斌参加了由聂荣臻元帅主持的全国科学技术会议,从广州回北京后,写了一篇文章《研究工作方法》,文章受到钱学森的赞赏,被推荐在院刊《研究与学习》上发表。2000年,此文精印成册,配以姚桐斌照片,作为所里新来的科研人员的必读教材。

1963年,姚桐斌继续为促成了全国范围内研究协作网,主持召开防热材料规划会议。1963年姚桐斌率领代表团,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焊接学会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派代表列席国际焊接学会会议。在国外时,姚桐斌就是国际焊接学会会员,到过瑞士、荷兰、南斯拉夫等国参加过学术会议。

25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