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杨嘉墀功勋故事事迹
“两弹一星”杨嘉墀功勋故事事迹大家知道多少呢?杨嘉墀科研成就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一星”杨嘉墀功勋故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杨嘉墀功勋故事事迹【篇1】
交通大学毕业后,杨嘉墀奔赴大后方,担任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助教。1942年夏,西南联大电机系主任倪俊推荐他至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1945年,杨嘉墀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套单路载波电话样机,于昆明博览会展出,并发表一系列研究文章。
1947年1月,杨嘉墀前往哈佛大学,就读于文理学院工程科学与应用物理系。1949年4月,杨嘉墀以《傅里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杨嘉墀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工作,担任副研究员,协助系主任钱斯(B.Chance)进行研究工作,随后成功研制自动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即“杨氏仪器”。
杨嘉墀虽远在大洋彼岸,却始终胸怀祖国。在美学习、工作期间,他参加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活动,时刻关注祖国的消息,讨论国内时局。新中国成立后,他加紧了回国的准备。
1956年9月,杨嘉墀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历经波折,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6年,我国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该规划在“迎头赶上、重点发展”的方针共识指引下,将发展以原子弹和导弹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摆在突出地位。在此背景下,杨嘉墀归国后从事的科学事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另一方面是由钱学森推荐,参加国防重大工程研制工作。
“两弹一星”杨嘉墀功勋故事事迹【篇2】
回国后,杨嘉墀作为专家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建立自动化技术工具研究室的工作,并担任室主任,率先开展火箭探空特殊仪表等探索性研究工作。
1963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在即,杨嘉墀又被紧急调入原子弹研制行列,成功研制了一系列的核爆测量仪,成为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功臣之一。此后,他主持研制的光谱仪和测量仪又在我国首枚氢弹试验和首次地下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5年,我国重启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为更好地制订发展规划,杨嘉墀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征询,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在全面分析了各类卫星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等问题后,他提出以科学实验卫星为起点,以返回式卫星为重点,全面开展各领域卫星研制工作的发展设想。这一设想为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方红一号”研制过程中,杨嘉墀参加了卫星发展规划、技术协调和系统的研制任务。为解决用来测定姿态的“红外地平仪”低温适应难题,杨嘉墀奔波于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攻关,成功攻克这一难关,确保该仪器可以在-100℃至50℃的环境中工作。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杨嘉墀领导研制的姿态控制系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两弹一星”杨嘉墀功勋故事事迹【篇3】
自杨嘉墀故居开馆后,震泽实验小学还培养了一批“红领巾小小讲解员”。今年2月,杨嘉墀院士后人来到故乡震泽镇,在“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杨嘉墀故居,让杨嘉墀院士后人深受感动。春节期间,这批 “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在杨嘉墀故居敬业“上岗”,为往来震泽古镇的市民游客讲解故居往事、讲述杨嘉墀院士的非凡人生,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2021年4月10日,中国自动化学会颁奖典礼暨“智能先发 数字吴江”高峰论坛在吴江举行,以吴江籍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chí)命名的“杨嘉墀科技奖”也首次回到了家乡。杨嘉墀之女杨西在参加论坛后来震泽寻根。
2023年4月8日,震泽镇召开杨嘉墀院士故居修缮和布展座谈会,邀请杨嘉墀之女杨西以及部分亲属代表举行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设计方案。
2023年10月16日,“追寻院士足迹 弘扬科学精神”杨嘉墀故居开馆仪式在震泽镇举行。故居以时间为经、事业为纬,通过展品、图片、文献、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杨嘉墀院士砥砺前行的一生和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2024年7月1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杨嘉墀院士之女杨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资深首席研究员解永春一行人来到震泽镇参观杨嘉墀故居。戚发轫院士为杨嘉墀故居留下“中国脊梁”四字,表达对杨嘉墀院士的深切缅怀与无限敬意。
“两弹一星”杨嘉墀功勋故事事迹【篇4】
杨嘉墀,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我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王大珩、杨嘉墀等联名提出发展中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抢未来世界汽车计算平台制高点的建议。
2002年4月,王大珩、杨嘉墀和金国藩院士上书,《建议国家计委将“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列专项支持发展》。
2003年10月22日,杨嘉墀会见中国航天员。
2005年1月,他又与屠善澄等五位院士向国务院总理____提《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根据建议安排实施。
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1945年,他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载波电话机,在昆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
1958年,杨嘉墀参加以钱学森为组长的卫星小组(代号581),任特殊仪表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卫星自动控制,同时筹建〇三〇六工厂,从事控制系统元件的加工和总装。
1965年杨嘉墀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规划的制定,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
“两弹一星”杨嘉墀功勋故事事迹【篇5】
杨嘉墀(1919年9月9日-2006年6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我国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多次参与包括原子弹、导弹等秘密实验任务,主持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在中国卫星研制历史上树起一座丰碑。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嘉墀故居位于震泽镇砥定街32号杨氏老宅,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故居于2023年全面修缮后重新开馆,展馆分为序厅和“人生之路 故土寻根”“蔚然成才 矢志报国”“协力同心 两弹一星”“战略前沿 创新航天”“嘉木成荫 墀耀后人”五个篇章。故居以时间为经、事业为纬,通过展品、图片、文献、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杨嘉墀院士砥砺前行的一生和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全方位展现杨嘉墀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以及赤子之心。
为传承和弘扬杨嘉墀院士精神,震泽镇依托故居开发了“追寻院士足迹 启迪科学梦想”等青少年教育活动、“震泽开讲啦”课堂等丰富的研学课程和“杨嘉墀院士”系列文创产品,努力打造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研学、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