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

| 徐球

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新鲜出炉,陈芳允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

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1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生于浙江黄岩。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和科技顾问等。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研制成功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担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测量、控制总体技术负责人,主管地面观测系统设计、台站的选址、勘察及台站的建设工作。参与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的制定及设计工作。主持解决航天测量船电磁干扰问题;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方案;指导并参与研制成功微波统一测控系统。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863”计划。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8年,____提出,我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发射人造卫星不仅仅是要研究卫星和运载火箭如何研制制造,同时要建造复杂庞大的对卫星跟踪观测的地面系统,这样才能使卫星正常运行,才能对卫星作出正确的轨道预报。

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2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出生于浙江黄岩。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31年在黄岩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值全国上下都在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抵制日货,请愿抗日等运动不断,他参加了到南京的请愿和抵制日货等活动。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在清华大学,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毕业,留校在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他从此边干边学,逐步成为一个无线电电子学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任教的同时,他还在任之恭教授指导下,从事通信和晶体滤波器方面的研究。1941年,他转到航空委员会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从事飞机定向仪和导航设备的研制。

1944年末,他被派到英国留学进修期间,在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从事有关电视接收机图像质量改进方面的研究,后来参加了海用雷达的研制和在“玛丽皇后号”船上的实际测试工作。

1948年6月,陈芳允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协助所长冯德培研制神经生理方面的电子仪器。他主要参加电生物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电子测试技术工作,成功地研制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这套仪器曾推广到上海医学院,以后还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演示,作为他们研究的参考。

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3

“天上星,亮晶晶,地上灯,盏盏新……要问最亮是哪一星,头上这颗芳允星。”一曲童声吟唱开场,九三学社先贤、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的故事就此展开。7月10-11日,台州乱弹现代戏《追星者》连续两晚在国家大剧院献演。

该剧由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指导,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共台州市黄岩区委、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创排并演出。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主委叶正波应邀出席活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李丽萍,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专职副主委丁晓燕,社中央机关干部、社北京市委会骨干社员等应邀到场观看。

剧目从陈芳允离开家乡求学清华开篇,到耄耋之年心怀桑梓收尾,演绎了他遥测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测控、共同发起“863”计划、提出“双星定位通信系统”(北斗导航前身)等重大成就,艺术再现了他“一片赤心惟报国”的“追星”人生。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由地被陈芳允至诚报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两个小时里掌声不断。

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4

1965年1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启动,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

为了尽可能节约成本,陈芳允提出采用无线电多普勒跟踪技术,通过选择适当的基站来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然后再用测绘方程式计算出卫星的运行轨迹。

在当时,测绘方程式的算法对于中国来说还是未知。为了破解这个算法,陈芳允带着队伍反复讨论、模拟验证,用手摇计算机做了大量的运算。

2就听嗒嗒,6就响6下,7就响7下。1条轨道,算了整整1年。3班倒,每人算8小时。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运算条件下,陈芳允和技术人员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终于攻破了测绘方程式的算法,解决了卫星轨道计算的问题。

陈芳允之所以能一门心思搞科研,离不开妻子沈淑敏的支持。她不仅是贤妻良母,也是果断干练的科学家,心甘情愿地挑起事业和家庭的两副重担。

就在陈芳允一头扎进测控系统的研制之时,沈淑敏被查出患了乳腺癌。

看着妻子瘦弱的身躯,陈芳允眼里噙满了泪水。他本应该陪妻子一起渡过难关,可偏偏赶上研制卫星系统的紧要关头。在短暂陪伴妻子后,陈芳允又投入到卫星地面观测站的选址和建设当中去。

陈芳允两弹功勋人物事迹精选篇5

1948年,陈芳允带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随后进入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并研制出国内生物电子学方面的第一套电子仪器设备。1952年,他开始筹建电子学研究所。

当时发展原子能技术是中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从苏联回来的钱三强筹建近代物理所(后改称原子能所),力邀陈芳允加入。他带着一部分同事合并到原子能所。在此期间,他参与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陈芳允是一位善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科学家,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发展之路。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不久,我国又提出了发射地球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陈芳允经过详细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这一系统大大节约了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同时也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托举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飞向太空,地面测控系统成功跟踪、测量。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开始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为了适应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需要,我国于1977年建造了“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间电磁干扰问题严重,陈芳允采取频率分配的办法,使各种设备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解决了“远望一号”电磁兼容的重大技术难题。

25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