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希季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精选篇1)

王希季回国之后,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1958年11月,他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王希季过去后才知道,这个上海机电设计院是要做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把中国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制火箭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这方面的知识,他只是一位搞热电厂发电的专家。但为了国家需要,王希季毫不犹豫点头答应。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攻关的过程十分艰难。有时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用双手计算大数据,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左右,才算出一条弹道来。

条件有多简陋?把稻田当做发射场;没吊车,用辘轳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打压泵,就用打气筒打压,给火箭加燃烧剂、助推剂;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来跟踪火箭;没有指挥所,王希季坐在用麻袋堆积而成的“司令部”里;没步话机也没电话,他就扯着嗓子大声喊……

“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精选篇2)

尽管当时的王希季已是热电厂发电领域的权威专家,其科研项目正处在关键阶段,且此前并未涉足卫星火箭领域,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国家需要,毅然“转行”。年仅37岁的他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肩负起火箭和卫星的总体设计重任。

然而,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王希季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1岁、缺乏技术背景的年轻团队,面对经验不足、资料匮乏的困境,几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王希季没有气馁。缺乏技术,他便晚上找资料先自学,白天再传授给团队成员。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依靠计算尺、手摇计算器,甚至算盘珠子,来计算庞大的数据。

在王希季的领导下,经过9个月的艰苦攻关,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奇迹般地诞生了。1960年2月,在上海郊区的一个简易发射场,这枚火箭腾空而起。虽然它的飞行高度仅有8000米,却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奔向太空的征程迈出了关键一步。之后几年里,在王希季的带领下,中国的一系列探空火箭陆续研制成功。

研发探空火箭的初衷,就是为了给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打基础,最终把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因此,在探空火箭成功发射之后,王希季迎来了更大的挑战:研发能够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运载火箭。

“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精选篇3)

就在王希季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国内传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次年3月,王希季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继续读博,他答:“从我出生时起,国家就一直在混乱中,支离破碎。我出去读书时国内还没统一,回来时已经统一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就这样,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回到了祖国。

1958年5月17日,_______发出了伟大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王希季接到了去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的通知,承担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任务。

那年,王希季只有37岁,被任命为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当时设计院的研制条件十分简陋,既没经验,又没资料,也没专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勇于挑战的王希季二话没说,带领着“娃娃队伍”,开始了边学边干的艰苦探索。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由王希季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就奇迹般地诞生了。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用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T-7M”成功发射了!

看到火箭的成功发射,王希季冲出“指挥所”,扯开已经嘶哑的嗓子和大家一起忘情地欢呼起来。这次试验成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取得的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此后,中国的探空火箭数十次飞上天空。

“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精选篇4)

回国之初,王希季在大连工学院任教。教学之余,他仍在心中勾画着大电厂的蓝图。1958年11月,在____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进军号令不久,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然而,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有的年轻人甚至还没毕业,就拿着组织上的调令报到了。时年37岁的王希季面对挑战,带领着“娃娃军团”开始了边学边干的艰苦探索:缺乏技术,他找来资料自己先学,再给年轻人讲课,自嘲为“现学现卖”;来不及新建试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的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很多“土办法”成为当时解决技术性问题的关键。

仅用了短短9个月的时间,由王希季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 就奇迹般地诞生了。1960 年2 月19 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由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T-7M”昂然屹立在发射架上, 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却标志着我国已经在奔向太空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0世纪60年代,王希季受命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他根据我国工业和技术的现状,提出了对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切实可行的总体方案和设计。1970 年4 月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轨道。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奇迹蜕变,王希季也已从火箭的“门外汉”成为航天事业领头人。

“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个人事迹(精选篇5)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白族人家,从小家境尚可的他,很喜欢阅读,不仅把自家书看完,还常常去家里有书的同学家看书。

天有不测风云,他初中时,家道中落,借钱无门,连学费都交不起,为此,他就读有奖学金的昆华工校附中,因为该校设有奖学金,他全力以赴,年年用奖学金交学费,支撑他完成初中学业。

17岁那年,王希季刚读完高一,他就以优异成绩,跳级考取西南联大机械系,但一名高一学生要跟上大学课程的进度谈何容易。

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他,自创“四段学习法”,终于,“拼命三郎”的他,用1年的时间就跟上了大家的节奏。

1940年,日本炮轰昆明,火光冲天,尸横遍野。不到20岁的王希季虽义愤填膺,但也只能欲哭无泪,此时种下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种子。

1948年,他通过教育部举办的公费留学考试,远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与燃料专业,勤奋好学的他,边读书边在学校附近的热力发电厂工作,从锅炉工干到领班,全面掌握发电厂的各个生产环节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1949年底,王希季顺利拿到科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照片。

报纸上,____在开国大典上,铿锵有力的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他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25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