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 徐球

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王大珩是怎样的科学家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2025(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王大珩 (1915-2011),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开拓与发展了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他对国家光学技术领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研究方向、研制任务的确定,技术基础的建议等方面,做了大量筹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并积极倡导建立研究——发展——小批量生产一体化的体制。

在清华大学,他聆听了叶企孙教授的磁学、热力学课程,学习了吴有训教授的X射线放射课程,还有萨本栋教授的无线电课程、周培源教授的理论物理学课程以及赵忠尧教授的光学课程。清华大学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和训练方法,令他走进了科研的大门,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王大珩铭记终生。在校期间,他在学习上奋斗不止,用知识填充自己;走上社会后,他百折不挠,切实践行校训的教诲。

对于王大珩放弃博士学位的事,他的挚友钱三强十分理解,也十分赞赏,“大珩不是不知道没有博士学位对个人的不利影响,但他为了国家将来需要,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在那个时候真是难得。”王大珩自己也说过:“我们这代人是习惯了把做事放在第一位的,个人生活其次。我们做起事情来,从来不会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都是从国家考虑,从事业考虑。”王大珩的每一次选择,都只考虑两件事:国家需求、科学追求。

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1951年,王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的邀请,来到大连,打算筹建中国自己的光学仪器研制机构。

咱们也不夸张,那时候的新中国是真穷,刚经历完战争,一穷二白,别说光学仪器了,连块玻璃都找不到。

王大珩走进实验室的那一刻,估计都惊呆了:这哪是实验室啊,分明就是一片废墟!他心里估计也犯嘀咕,这得咋整啊?

可咱们的王大珩不一般,别人眼里的废墟,在他眼里却是宝藏。

他跑到旧货市场淘了块秒表、一架旧天平,还有一台老掉牙的电位差计。

买家一看王大珩真掏钱,估计心里都乐开花了——这些破烂平时谁要啊?可王大珩还真不嫌弃,拿回去就开始琢磨:天平上的刻度盘?拆!改成分光仪!

路边的玻璃碎片?磨!做成光学镜片!电位差器?改!造个电阻箱!就这样,他愣是用这些破烂货,打造出了中国光学仪器的雏形。

你能想象吗?靠这些路边淘来的破烂,他带着团队搞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光电测距仪等一大堆“国之重器”。

这可真是“变废为宝”的极致操作,连____看了都忍不住点赞:“中国的命运在人民自己手中,像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任何奇迹都是可以创造的!”

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1948年6月,从香港乘船至上海,后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先生聘请,到该所从事光学研究工作。

1949年3月28日,从上海到香港,辗转朝鲜、沈阳等地抵达大连,参加创建大连理工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1951年中国科学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机所)在长春成立,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该所在他的领导下,30多年来为发展中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从摇篮而成为重要科研基地。

光学设计是仪器馆最早取得成绩的科研领域。王大珩亲自领导建立了光学设计组,并举办过若干次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后来,在这里受启蒙基本训练的许多人,成为很有成就的光学科学家。光学玻璃是仪器馆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在以龚祖同先生为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批光学玻璃的过程中,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的“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它们是: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红外夜视仪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这是王大珩创办仪器馆以来所花费心血的结晶,也孕育了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在这里诞生以及后来做出更为重要的成绩。

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王大珩在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光学、激光、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科技、计量科学、标准化技术、国防科技、信息技术、空间遥感技术、高科技产业化、教育、科普领域等。1952到1983年,王大珩在长春光机所的30多年,在发展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基础上,又着手分别组建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安徽光机所、四川大邑光电技术所,并倡导和亲手创建了一所专门培养光机人才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使长春光机所成为中国光学事业的“老母鸡”。

30多年,王大珩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也培育出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光机所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1953年12月,炼出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1958年,光机所研制出高精光学仪器“八大件、一个汤”新技术产品: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红外夜视仪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为攻坚国防精密仪器技术打下基础。1959年,研制成功第一批滤光玻璃。1960年起,根据军工任务需要,开展大尺寸、优质玻璃的熔制工作,及红外玻璃、激光玻璃的研制,研制出显微物镜波面像差测定仪、显微物镜几何差测定仪和数值孔径仪等。

1961年9月,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机光所诞生。1966年4月,完成任务国发科研任务“150工程”,研制出形如大炮的跟踪电影经纬仪。参与中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最早在国内领导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特性的研究;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间侦察照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研制“718”测量船、核潜艇光学设备,研制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照相机。

王大珩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天文气象学家,也是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王应伟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王大珩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家风有着很大关系。

王大珩自幼聪敏过人,5岁就直接读小学二年级。王应伟担心孩子骄傲,对他的教育格外严厉。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曾出一道“鸡兔同笼”题,班里只有王大珩答对了。回家后,王大珩兴致勃勃地告诉父亲解题过程,父亲却说他思路不对,根本没有搞懂,答对不过是巧合而已,并告诫他:“学子最忌骄躁二字,骄则浮华不实,躁则浅尝辄止。”多年后,王大珩还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博士生:科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容不得丝毫懈怠。

王应伟曾将王大珩带到自己工作的北京观象台,对他进行人文历史教育。北京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将放置于此的天球仪、四分仪等8台珍贵天文仪器掠走。王应伟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对儿子说:“在这个世界上,靠乞求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只有靠自强。人自强了,就没有人敢欺负你了;国自强了,就没有人敢欺负你的国家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强盛了,我们这些中国人在别人眼里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个人。”

在父亲的教育下,王大珩养成了踏实进取的品格。初中毕业时,他已经学完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初中与高中阶段,他的数学成绩几乎都是满分。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的王大珩考取“庚款”留英公费生。在英国他先后就读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1948年,王大珩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参与大连理工大学创建,后历任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为长春理工大学)院长等职。

25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