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于敏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1)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天津宁河人,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战略科学家,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亡国奴的屈辱记忆让他从小立下重振河山的志愿。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兼任助教,导师对他的评价是“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始了科研生涯,作为当时的“最强大脑”,于敏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又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开国内之先河,从没留过洋的他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2)
在中美激烈碰撞,几乎滑落冷战边缘的今天,审视核武器对于中国的意义,再回看核武器的创造者则更加呈现出一种空前的伟大于敏的诞生以及发挥的作用,不管用怎样的伟大来形容都不为过,堪称20世纪最大的天佑中华之一!
这个名字用来回答有哪些国士无双也是完全切题的,只是我认为仅仅是国士无双完全无法将其成就功勋对于国家兴衰民族庚续、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要影响反映出来,这个名字需要在一个更高层次的语境中来被提及,只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存在,这个名字就应该被顶礼膜拜,这个名字就应当与日月同辉!有朋友评论说不喜欢这种把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虚无缥缈的所谓天命联系在一起。
但有时候历史的发展又是非线性的,甚至雷同于物理上三体中的混沌效应,充满了偶然性,一次微小的蝴蝶翅膀的挥动,甚至可以引起一场飓风…所谓的“天佑中华”我的理解就是一种正向的偶然性,是一种概率事件。
于敏幼时差点被日军的卡车撞死,高中毕业因家境困窘濒临失学,是一个同学的父亲不忍心这样的天才被埋没才资助他上了北大,在大学时又生重病生命垂危,是物理系同学们集体献血才挽救回来,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或许造就了某种程度的必然,两弹一星的事业也成就了天才施展拳脚的舞台,这也是我强调“诞生”和“发挥作用”的原因。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3)
1967年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时候,美国人曾一度怀疑,内部出现了内鬼,把他们的资料被泄露了。
因为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人用了7年零三个月,而我们只花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后来美国人才知道,我国的氢弹研究之所以能这么快,都要感谢一个叫做于敏的超级天才。
说起两弹一星元勋,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邓稼先,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和钱三强、邓稼先等人一起工作的岁月里,还有一个真正负责关键技术的人,他就是于敏。
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其威力相当于日本广岛爆炸原子弹的几百倍,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美军被志愿军打的节节败退,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扬言,要对志愿军进行核打击。
当时的于敏正处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被负责原子能相关工作的钱三强点名,希望他能从研究原子弹改为研究氢弹。
那时的我国原子弹都没研究出来,氢弹更是一张白纸。
虽然不感兴趣,但于敏还是当场就答应了,为此,于敏只能从量子力学和核理论等基本原理重新出发。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4)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一声惊天“雷鸣”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两年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这巨大的成功背后,“轻核理论组”功不可没。
核武器是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1961年1月,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于敏谈话。钱三强告诉他,我国在突破原子弹之后,将要开展氢弹研究,氢弹虽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等必定比原子弹复杂得多,“现在调你参加,增强力量”。
时年34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转行”,担任轻核理论组副组长,开展氢弹理论预先研究。于敏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这次变化,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30年中,我一直深入实际,昼夜思虑,全力以赴。”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从复杂的计算中找出其中的物理内容,使认识有所前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至今都记得与于敏一起合作的点点滴滴。“研究氢弹机制的时候存在一个链式反应,如果把它编成计算机程序计算,工作量极大,而且当时的计算机条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敏想了个办法,他建议完全略去介质的运动,而首先构造一个静态无限大的中子增殖模型,专门计算中子的增殖速度,同时也就给出了升温速度。”何祚庥对《中国科学报》说。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精选篇5)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
于敏说,“核武器是一种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他坚定的态度是:服从分配,转行!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为了祖国的氢弹研究,于敏经历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他默默奉献,心中始终抱着对亲人的亏欠。“第一个亏欠就是我的爱人,我觉得对不起她”,“第二个是我对我的孩子们管教太少”……
2012年,于敏的夫人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也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她时间都花在我身上,我觉得很对不起她,‘报答平生未展眉’,心里面总是很难受的。”
于敏生活十分俭朴,在荣誉面前,更是淡定从容。于敏在世的时候只有两次公开露面: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且作为代表发言;2015年,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