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 徐球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知道哪些呢?朱光亚是怎样的科学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1

“……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出自著名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牵头组织起草这封公开信的,正是25岁的朱光亚。

早在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的是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研究领域之一,实验核物理。

就在这封信刊登于《留美学生通讯》之前,朱光亚已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回国仅4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光学和普通物理。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一年,朱光亚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在庆功宴上酩酊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2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参与了“863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享有崇高威望。五十春秋呕心沥血,毕生奉献功勋卓著,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归国抉择的“无悔”、铸造核盾的“无畏”、战略决策的“无惑”、科学精神的“无瑕”、人生境界的“无我”,这“五无”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也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朱光亚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少年时代,他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青年时期,他胸怀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赴美留学,立下了学成必归,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坚定决心。

朱光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学研究期间,积极参加留美学生进步团体,经常组织爱国进步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他带头把抗战时“打倒列强”的歌,填上“赶快回国”的词,推动留学生回归报国。1950年2月,朱光亚毅然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救济”,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取道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回国的轮船上,朱光亚牵头与51名血气方刚的爱国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一封饱含激情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我们都是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在这封短短1600多字的公开信中,朱光亚用了11个感叹号,每个感叹号都诉说着朱光亚内心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激动,每一个感叹号都昭示着朱光亚唤醒中国留学生报效祖国的斗志和急切的期盼,朱光亚那藏在文字中的,对祖国崛起的热情深深感染了许多留学生。后来,密执安大学的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取得了学位后,都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新中国。这封信还传到英国、法国,在那里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也都陆续回国,后来为核武器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程开甲就是其中之一。1950—1955年间,由海外回国的学子有上千人。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3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朱光亚的颁奖辞。

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今天是“两弹元勋”朱光亚院士逝世13周年纪念日。

朱光亚院士是湖北人,从小在武汉长大。春秋时,武汉地处楚地。今日,我们就以“楚辞体”起兴,追忆和怀念朱光亚院士。

朱光亚,1946年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I)β能谱》等多篇论文,1949年秋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朱光亚同志毅然拒绝欧美国家的招邀,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4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在我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着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核武器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朱光亚的智慧和决心。回顾自己的一生,朱光亚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凭借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在当时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简陋的设备条件下,我国仅用 40 多次核试验就达到了外国几百次乃至上千次试验才达到的技术水平。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事迹篇5

朱光亚于1924年出生在湖北宜昌。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朱光亚兄弟姊妹在少年时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他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大二时,朱光亚转学西南联大,并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的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1946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推荐朱光亚和李政道赴美国留学,攻读核物理学专业。留学期间,朱光亚密切关注国内形势变化,积极组织学生进步活动,决心掌握尖端技术为国效力。

终于,他等到了机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时间,留美中国学生奔走相告。同年11月至12月,朱光亚等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所在地安娜堡,以留美科协名义多次组织中国留学生座谈会,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等为主题,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方面的作用,动员大家归国效力。

1963年3月,朱光亚参与组织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同年5月,朱光亚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指出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过技术关。建议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投爆炸试验,并详细提出了试验测试的主要项目、技术保障、测试场地总布局、试验规模等内容。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诞生,给了世界对全新的中国一个全面的印象,它标志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从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统、测试技术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

25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