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王淦昌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大家清楚有哪些吗?王淦昌的凸出贡献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王淦昌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1
提起“两弹一星”元勋,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栋……但是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他甚至为了国家任务,放弃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他就是王淦昌。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试验,也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4岁时,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这是王淦昌的外婆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192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一年,他只有23岁。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王淦昌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2
60年前的今天,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值此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为深切缅怀王淦昌、邓稼先、程开甲等九三学社“两弹一星”元勋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质,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九三学社之声”特编选王淦昌、程开甲两位原子弹研制亲历者和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三篇回忆文章,以激励广大九三学社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上建功立业,为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代号为“596”。这是为了让大家牢牢记住1959年6月,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助的日子。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经过1961年、1962年近两年来的探索,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领着一批年轻人进行的原子弹理论设计有了突破。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只有放在桌子上的手摇计算机。他们在做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的时候,发现一个重要参数有误差,就一次接一次地重新计算、分析,算了9次,手稿有厚厚的一大叠。
王淦昌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3
____直接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15人的专门委员会。委员会中有7位副总理、7位部长级干部,周恩来总理任主任。为了加快原子弹的研制,党中央专门委员会又调了一批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我们核武器研究所来工作。从1963年3月开始,我们所除了理论研究人员留在北京外,其他实验、设计、生产等各方面的工作人员都先后进入大西北的核武器试验基地。
我回家跟妻子儿女告别,告诉他们我要到西安去工作,那时候基地是保密的,不能告诉外人。基地在青海湖东边的海晏县。那里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冬天很冷,风沙很大;气压低,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走路快了要喘气。在那里工作要忍受头晕、心悸、不想吃饭等高原反应,要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我常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搞科学研究的人,特别是从事我们这个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不能怕艰苦,不能过多考虑个人生活,饭吃饱了就行,我们甚至可以过原始人的生活。”
他们在背后也常议论:“王老师是科学家,年纪又最大,一点也不怕苦。”记得在“17号工地”做爆轰实验的时候,为了作纪念,我拔了几根白头发塞在石缝中。不错,我是老了,可是,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研制工作,想着让“争气弹”早日上天。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基地,一时住房紧张。李觉、吴际霖等领导带头,机关工作人员都搬进了帐篷,把楼房让出来给技术人员住。技术人员很受感动,干劲更大了。爆轰实验在几个离住地很远的实验基地进行,我经常去。
王淦昌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4
20世纪的一间老房子里,一名中年男人正满头大汗的收拾着自己的行李。
而一旁的妻子或许感到了即将有什么大事发生,便上前询问丈夫要去哪里,为什么要更改姓名!
丈夫头也没有抬,只是告诉妻子不能说,然后掂起行李就往外走。
在马上离开时还叮嘱妻子一定要等自己,自己一定会回来,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妻子含泪看着渐渐远去的丈夫,背后的桌上放着两人的合照,可没成想这一别就是17年。
当他再出现时竟然已经成为了国家元勋,此时众人才知,原来他就是那个错失三次诺贝尔奖的天才物理学家!
王淦昌的母亲是一位读过私塾的、有文化的女子,非常明白想要有出头的机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在王淦昌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将他送到了私塾学习。
两年后在听说家附近开了一家洋学堂,也就是沙溪小学,王淦昌的母亲就送王淦昌前往沙溪小学学习,此时的王淦昌在私塾已经学习了两年。
在母亲、两位哥哥与外婆的照料下,幼年的王淦昌并没有因为父亲而受到太多的影响,只是不知道什么是父爱。
崭露头角的数学天才、与热血的爱国少年!
上了小学的王淦昌很快显露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对于数学的学习王淦昌可以说是手拿把掐,当时学习的东西根本无法难倒他。
在学业上,王淦昌对于困难的数学题目十分喜爱,在闲暇的时间里,王淦昌经常以解开困难的数学题为乐。
王淦昌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精选篇5
给他3个诺贝尔奖都不足以概括他的成就,但令人惋惜的是,多少人连他的名字都不会念
有人曾这样形容他:他的每一项成就都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在科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令人惋惜的是,多少人连他的名字都不会念,他就是王淦(gan,四声)昌。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母在他年幼时相继因病去世,他成了可怜的孤儿,之后他就跟着外婆生活。靠着自身的勤奋和外婆的全力支持,王淦昌一路从小学读到了大学,最后还考上了清华大学。
清华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公费留学生,23岁的他远赴德国柏林,投身于科学巨星麦特纳门下。在一次实验报告中,他发现了一位博士探测到的伽马射线可能根本不是伽马射线,而是一种新的粒子。然而他的提议遭到了导师的否定。两年后,英国人查德威克采用了王淦昌的方法,真的探测到了那种粒子,被称为中子,也为人类打开了原子弹的大门,查德威克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由于导师的失误,王淦昌错过了诺贝尔奖,也让我们错失了崛起的机会。
1934年,王淦昌在柏林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心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国。德国科学家们纷纷劝他说中国科研条件差,没必要回去,但王淦昌却坚定地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要回去为祖国效力。”战争期间,他捐出全部家当支持抗战,还为世界物理学界指明一条发现中微子的道路。这个方法后来被称为王阿伦方法,奠定了中微子存在的公开基础。后来,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在一座核反应堆中第一次捕捉到了中微子,并在1995年拿到了诺贝尔奖。作为中微子验证方法的创始人,王淦昌只能再次与诺奖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