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

| 徐球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大家了解多少?邓稼先的科研成果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1)

在邓昱友出生之前,邓稼先已因病逝世。“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曾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后来的故事,邓昱友从历史书籍中一一获知。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时间已过六十载。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被一代代的中国人铭记在心。

幼年时,王淦昌之孙王世华在家中的旧物箱子上,偶然发现爷爷曾有一个化名——王京。那时,父亲并没有详细说起这位“王京”的故事。在王世华的记忆里,爷爷的故事大多存在于信箱的来信之中,家中父亲和姑姑都很少谈及爷爷的事情。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2)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担任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老朋友;母亲王淑蠲,操持家务。家里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他出生八个月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到北平;1936年,他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这三年内,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在崇德中学校园,与高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37年夏,日本侵略军进入北平城。不久北大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全家滞留下来。1939年9月,邓稼先入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5月,邓稼先到了昆明。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1941年,邓稼先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时,邓稼先获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北平,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书,他想去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1947年,他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成绩突出,未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只有二十六岁。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3)

“你听说过邓稼先吗?”

上世纪80年代,杨振宁在中国向一名从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提问。见对方摇头,杨振宁极为震惊,说邓稼先为国家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中国学核物理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他的名字。

那是因为,出于保密的需要,“邓稼先”这3个字不能和核武器有联系。直到1986年他去世前一个月,“解密”工作才展开。

1996年7月29日,中国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核试验,并宣布从次日起暂停核试验。这一天,是邓稼先去世10周年。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一天,是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对他的怀念,这样深切地铭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无数个细节里。

邓稼先的妻侄许进,这些年来一直在宣传“邓稼先精神”。他经常要回答的问题是:今天我们要从邓稼先身上学习什么?“我们有权利追求美好生活,邓稼先当年不顾一切奋斗,目标就是让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过得更好。但是,一旦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我们能够服从国家利益,这就是学习邓稼先的意义。”许进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4)

我们从邓稼先的故事入手,进而全景式讲述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风云际会。这部分跟《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记忆里的两弹一星》这两本书的大方向基本契合。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小“独家”,比如,我们了解到,今年4月,一群当年参与过“两弹一星”工作的老人在杭州聚会,庆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他们自称是这项事业中的“小兵”“螺丝钉”,但当年都是与家人分居、冒着遭受核辐射风险参与工作的。我们采访了其中的4位老人,有一位老人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1983年离开基地的时候,“两手空空,成果、论文留在保密室里,以前在哪儿、做什么,从不和其他人说”,回到杭州,重新做回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深藏功与名,大概就这样印刻在每一位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普通工作人员的基因中。

说回我参与的内容。我是我们这组封面稿件第一篇邓稼先相关内容的作者,之前有幸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蒋菊平、李安的帮忙下,采访了邓稼先的妻侄许进。当天,杂志社和出版社组成了一支6人采访小队,对许进老师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许进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对邓稼先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邓稼先是位有大情怀的科学家,他隐姓埋名28年,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将毕生心血投入到核武器事业。直到他去世前一个多月,中央才决定“解密”邓稼先,世人才逐渐知道他生前完成了多大成就、做了多少牺牲、冒了多大风险。这是邓稼先以身许国、以科学报国的科学家精神的一面。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故事(精选篇5)

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60周年纪念日。同年,恰逢“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我们策划出版《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和《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以飨读者,共话家国情怀。

《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这本书的书名,源自1986年宋任穷同志的题字。他称邓稼先为“知识分子的榜样,共产党员的模范”。这简短有力的评价,既是对邓老一生的高度概括,也道出了我们编纂这本书的初衷。

邓稼先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在编纂这本书时,我们致力于全面、真实地呈现邓稼先的形象,既展现他作为科学家的卓越成就,也描绘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众所周知的“九次计算”大讨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局战役。邓稼先带领年轻科学家,仅凭有限数据进行九轮艰苦复算,最终证实苏联数据有误,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奠定基础。书中详述了这项工作的艰巨:“九次计算,他们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式。计算的草稿纸,一扎扎一捆捆地放入麻袋中,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生动展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

25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