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骥物理学家事迹材料
钱骥物理学家事迹材料有哪些呢?钱骥的为人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钱骥物理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骥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1)
钱骥(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18日),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任,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651”人造卫星设计院技术负责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钱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遥测、电源、环境模拟等卫星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同时为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并力促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国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骥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2)
我们只能用片段的镜头记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的故事了,因为,即使在被一些人看来是无所不能的网络之上,我们也很难找到他的一张照片、一段完整的故事。
在做这件事之前,我们想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一位同事说过的话:“人们应该铭记历史,即使历史中的人从不奢求。”
说这话的人叫杨照德,这位科学家的同事,长期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曾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专职作家。
我们所说的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叫钱骥,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
1999年9月18日,我国在人民大会堂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23位科学家获奖,钱骥也是其中的一位,但他却没有来到现场,原因是这个时间距他去世已经整整16年。替他来领奖的是他的夫人史丽君。关于史女士,我们几乎找不到她的任何资料,但作为钱骥的夫人,在走向领奖台的那一刻,她不禁泪流满面。
在史女士的心里,钱骥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再老实不过的老实人。钱先生去世后,她一直在说钱先生能够与世无争,百般忍让,说钱先生既不向这个世界提出任何与自己地位不相称的要求,也从不让这个世界来给自己确定什么地位。家里住房太挤,钱先生不吭气;职称该调了,钱先生不吭气;生病躺倒了,钱先生不吭气,甚至,钱先生每次在公共汽车上被别人挤扁了身子,还是照样不吭一声。
钱骥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3)
钱先生勉励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困难,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在返怀柔北的途中,王国森告诉我,钱先生给的那份资料,他向研究室汇报时,姜景山同志就要去了。现在开展这项工作,是钱先生多年的愿望。钱先生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使我久久不能平息。按理,钱先生已不是我们研究所的领导了,却还对“咱们所”的前途如此操心,对我们研究室的前程分析得如此透彻。我衷心地感谢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和支持。这次谈话,是我毕生的精神支柱,使我有勇气在姜景山同志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从地基到空基,最后登上神舟4号的空间微波遥感平台。后来我才知悉,谈话时钱骥先生已身患重病。次年,噩耗传来,我们敬仰的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有幸的是,钱先生的期盼实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已建立起一支研制空间微波遥感器的中坚队伍。
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之一,空间科学事业的创建者之一。在地球物理学科方面,提出对气象观测应建立规范、对地磁、地震波进行研究。在空间科学方面,开拓空间物理学新领域研究,主持T7气象火箭、第一个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研制工作。在七机部第五研究院任职期间,提出以发展遥感应用为目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及长寿命卫星的重要建议,并组织论证、设计以‘空间物理探测兼新技术试验’的《实践二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钱骥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4)
星辰大海的引路人 钱骥,这位在中国空间技术领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巨人,不仅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方案的总设计师,他的名字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紧密相连,是当之无愧的“两弹一星”元勋。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任等多职的他,用一生的勤勉与低调书写了科学报国的壮丽篇章。梦启东大,志在四方 1917年,钱骥诞生于江苏金坛的一户普通家庭,家境虽贫寒,却阻挡不了他求知若渴的步伐。
父亲毅然卖地以支持他的学业,这份深厚的亲情成为了他人生路上最坚实的后盾。1938年,他踏入了中央大学(现今东南大学)的理化系,开启了与科学的不解之缘。在东大这片沃土上,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用五年光阴磨砺自己,成为了一名卓越的学者和未来的航天巨擘。
从理化系的佼佼者到中央气象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再到“581小组”赵九章的得力助手,钱骥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他凭借在大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众多留学归来的同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研究所里独一无二的、中国自己培养的高级研究员。在卫星研制的道路上,他更是勇挑重担,被誉为卫星的“守护神”,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骥物理学家事迹材料(篇5)
童年,他在西下杖村祠堂读私塾,1929年夏,考取了金坛县立书院小学,学习新的文化课程,第二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因家境贫困,没有继续升学。老师感到如此优秀的学生中断学业殊为可惜,再三劝说他的父亲让他继续读书。之后,钱骥考取了江苏省立南京中学。1931年12月,因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阻止抗日学潮,学校被迫解散,钱骥辍学回家。1932年8月,他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
初中毕业后,钱骥先后在河口、神亭当小学教师,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读书会”。1935年考入无锡师范学校,受到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对民族生死存亡特别关心,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7年10月,学校被日本军机炸毁,他带领同学奔赴武汉,到民众补习学校当教师。1938年8月在北碚国立四川中学师范部毕业。同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理化系。在5年的学习中,他竭尽全力,排除生活贫困干扰,埋头苦读,1943年7月毕业留校当助教,并进修物理。读书、实验、社会实践,使他的思想逐步成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传来,钱骥失眠了。他想放弃研究多年的地理物理专业,专心研究人造卫星。
正好,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也有此想法,他们联合向国务院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申请。次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成立“581专案组”(即1958年国家第1项重点工作),主要负责卫星探测及相关空间物理研究,由此启动人造卫星研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