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吴自良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1】
了解吴自良如何将深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展示其作为学者的实践精神。了解他在铀同位素分离膜研究中的关键角色,这项技术对核武器研发至关重要,是“两弹一星”成功背后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撑。为此所承受的压力、克服的困难,以及这一成就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展现其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辉煌成就。
深入讨论他在低合金钢代用品及过渡族元素研究上的突破,特别指出其纠正科学文献错误,体现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吴自良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突破,成就了他院士的一生。他在苏联低合金钢代用品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钢中过渡族元素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不断发现如何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提高材料性能,对工业制造产生的深远影响。
吴自良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培养新一代科学家、推动科研体制创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院士称号的获得过程及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极大的增强了吴自良的权威性。晚年致力于科普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展现其对科学普及的重视和对社会的回馈。
吴自良院士一生的科学追求和爱国情怀,对国家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有不可磨灭贡献。以吴自良院士的事迹为镜,鼓励更多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懈努力。吴自良院士对科学的无尽追求,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后辈的无私提携,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最佳诠释,也是激励无数科学工作者不断攀登高峰的力量源泉。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2】
1943年,吴自良自知在当时的体制下,航空救不了国。在大姐的资助下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转而学习物理冶金,也正是机缘巧合,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位“国防人”。
博士期间,他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教授。他努力克服专业基础薄弱的困难,一心向学,悉心钻研物理冶金方面的专业知识。
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此时还在求学中的吴自良已经坚定了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
1948年,吴自良以优异成绩通过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49年应聘到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参与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工作,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吴自良激动万分。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拥有的优越生活条件和前途无限的工作,立即着手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1950年冬,吴自良突破种种阻挠,以华侨的身份取道日本和中国香港,于1951年年初终于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
在新中国的崭新天地中,吴自良开始了他一生为祖国而不懈耕耘的奋斗历程。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3】
父亲那一辈唐山工学院的老校友,对母校怀有深深的崇敬和感激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院有着卓杰优秀、光辉灿烂的历史。父亲晚年和老校友们交谈时都提到,他们在抗战爆发前后考大学时,全国工科类专业最难考的是国立交通大学(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工学院和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其次才是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再次之是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和国立北大工学院(那时北大工学院已从北大分离出来,北大只含文、理、法三个学院,而其农、工、医、商学院等则归入了国立北平大学),排名再往后的是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以及其他国立大学的工学院了。
我曾问父亲为何当年考入交通大学工学院如此困难,他解释说,那时交大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一个工学院有五、六个系,每个系平均每年只招收二十几个人,全国每年总共招收不过一百几十个学生,而其他工学院招生人数要多得多。那时大学入学考试没有全国统考,各个大学自行出题。优秀考生通常会先尝试交通大学工学院和北洋大学工学院,如果没有被录取,转而再考清华大学工学院,若仍未成功,就继续报考浙江大学工学院和武汉大学工学院等,以此继续往下延伸。
那时交大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并不拘泥于死记硬背、填鸭式灌输知识,而是倾注心力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实行每年暑假的实习制度。父亲一年级时在冶金系,暑假便前往唐山附近的开滦矿务局实习,致力于改良炼钢焦炭的质量; 二年级父亲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暑假就在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实习;三年级暑期则去了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父亲认为,实习制度既培养了学生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敢于在学校和实验室之外的陌生领域寻找答案,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一直实施严格苛刻的竞争筛选制度。以父亲为例,他二年级时进入国内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学习,22个学生都选自于工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但是三年后只有8人拿到学位。正是由于这些严格的培养措施,那个年代的交大工学院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佼佼者,无人可匹敌。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4】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抱持着这样的决心信念,吴自良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会战之中。那时吴自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即便是身边的家人,也只知道他们是为国家的重点保密项目工作,不知道具体在做什么。
他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全靠小组一起摸索,逢年过节也不休息。这项工作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保密要求非常严格。整个实验大楼第四层的一半都被封闭起来,大家白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工作,就是为了能够有所建树。
他先后组织上海市包括冶金、纺织、化工等领域在内的多家单位参与协同,带领大家一起解决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工艺问题,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第10研究室攻坚克难,逐一解决分离膜元件研制中的技术难关。1963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终于试制出符合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元件性能甚至超过苏联。功夫不负有心人,“心脏”终被攻破,吴自良和他带领的第10研究室成功了!1964年10月16日,那横空出世的“礼炮”声中,饱含了所有“国防人”对祖国的赤子深情。由于原件出色的性能,“分离膜”于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经过多年的实际投产,分离膜的使用效果远远超出预期,这项成果在1984年被授予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85年又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吴自良还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5】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报考位于天津的北洋大学。报考专业时,考虑到科技救国须依托于工业,工业之本为钢铁,遂选择矿冶学科。在校学习一年后,学校新开设了航空机械系。听说新成立航空机械系,吴自良和同学们立即投入到了这股“航空救国”的热潮之中。报名转系的学生都异常踊跃,由于名额有限,学校只能择优录取。吴自良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救国之梦即将插上航空的翅膀!
后来,经中央机器厂厂长的推荐,吴自良决定到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冶金。
1948年,吴自良以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论文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立题新颖,逻辑严密,分析推理准确,获得一致好评。研究生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做博士后。翌年应聘到雪城大学任研究工程师,参与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尽管在美科研资金充裕,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吴自良却常常惦念着自己的祖国,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华夏热土,没有忘记自己炎黄子孙的炽热血脉,没有忘记自强不息科技报国的伟大梦想。
科学没有国度,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1950年冬,吴自良突破重重阻挠,离开美国取道日本并转途香港回国。1951年初,吴自良终于踏上了祖国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热土。那一刻,尽管没有鲜花的簇拥,没有亲朋的迎接,没有祖国授予的任何荣誉和奖赏,吴自良却深深地感到了母亲的温暖。已过而立之年的他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在心里默默地说:
“亲爱的祖国,自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