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 徐球

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新鲜出炉,任新民的科研成就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1)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2017年2月12日下午3时,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2018年,任新民被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2)

中国航天界有一个说法:“航天四老,任屠黄粱”。

这四老不仅在中国航天界威望极高,在上世纪更是牛得不行,一出手就惊掉世人的下巴。

他们不仅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更是中国航天的4大擎天柱。

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国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今天。

他是____口中“放卫星的人”。

1956年,41岁的任新民受钱学森邀请,参与我国导弹专门机构——国防五部筹建工作。

他兴冲冲地从东北赶到北京,结果到了才发现,加上他只有两个人。

这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从零开始。

筹建两年后,我国正式开启“1059”任务,也就是仿制苏式P2导弹。

众所周知,发动机是导弹仿制的关键。

可苏联提供的图纸漏洞百出,核心资料更是一片空白。

“不靠自力更生,你靠谁呀?靠别人帮忙,人家不帮,你怎么办?”

身为发动机总设计师的任新民,只能带领团队,想方设法攻坚克难。

从工艺到材料,从设备到推进剂,任新民带领团队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攻克了P2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等一个个关键技术。

他清楚地记得,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也就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1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消息传开,西方人直呼,“太不可思议了!”

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3)

新中国成立后,任新民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的中国,航天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任新民没有丝毫畏惧。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带领着一批又一批的航天人,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在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任新民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参与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副总设计师。那时候,技术匮乏、设备简陋,但任新民和他的团队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东风”系列导弹的研制过程中,任新民更是殚精竭虑。他深入一线,与科研人员共同奋斗,解决了无数技术难题。他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导弹技术不断进步,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任新民又把目光投向了太空。他担任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此后,他又参与了多种型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4)

在科学探索之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以卓越的智慧和不屈的意志,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传奇篇章。任新民,这位出生于湖北襄阳,成长于安徽宁国的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用一生的奋斗诠释了何为国家脊梁,何为科学精神的最纯粹表达。

1915年12月5日,任新民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中诞生。年少时期,他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不凡的志向。1940年,他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随后在1945年远渡重洋,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深造,取得了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及工程力学博士学位。这段海外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在中国航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怀揣着科技强国的理想,任新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回国,投身到尚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航天事业中。作为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他不仅领导并参与了我国首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发,还亲自担任了多个重大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到试验卫星通信系统、实用卫星通信系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项目的实施,他的名字与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重要里程碑紧密相连。

任新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5)

1915年,任新民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早年曾用名任大道。他的父亲任海清曾担任宁国县小学教师、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银行行长等职。四岁时,任大道就被父亲送入宁阳小学就读,根据“大道出新民”的典故,父亲为他取了学名“任新民”,之后,任新民的名字便一直沿用。少年时期,任新民喜爱读书,在阅读过《岳飞传》后,他逐渐产生了精忠报国的思想。

1928年,任新民前往邻近的宣城,就读于安徽省立第四中学(现为安徽省宣城中学),其文学才能受到老师杨师道的赏识。杨师道的思想进步,给任新民介绍了许多进步书籍,任新民由此逐渐变得激进、偏向革命。次年,还不满14岁的任新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与游行示威及街头演讲等组织活动。在经历1年多的准备后,1930年底,宣城发动庙埠暴动,但暴动很快失败,任新民的老师杨师道因思想激进被捕,而任新民则因考试,未参加该次暴动,而躲过逮捕。为了保护任新民,任海清在宁国县的乡下,给任新民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在乡下教书的这段时间里,任新民的思想逐渐产生转变,由革命救国思想转为科学救国思想。

1931年,任新民只身前往南京求学,因过往成绩优秀,他被南京钟英中学免试录取,进入高中部学习。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钟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在读到大三时,因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国立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到重庆后,任新民听闻国民党当局在全国招收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为兵工学校学生,于是,一直喜欢机械制造专业的他便放弃了中央大学的学业,改考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学习兵器制造。

25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