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 徐球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新鲜出炉,王希季事迹有哪些值得关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1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昆明。初中毕业前,王希季患风寒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去参加昆明市会考,成绩是全市第一名。1938年他初中毕业,正赶上西南联大在昆明招生,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考试,结果直接就被录取了。

1942年,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当时正值中国抗战。在亲身体会了几年的兵工厂生活后,他觉得中国的工业太落后,这样下去国家将会面临无限的危机。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两年后,王希季成功获得硕士学位。

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新中国成立了。听到这个喜讯后,他迅速找到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享受300公斤小米的优待。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

但因为两张照片,让王希季下定决心回到祖国。其中一张就是解放上海之后,人民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照片。

王希季晚年时,曾经回忆说:“我原来在国内的时候,正赶上军阀混战,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有军队为了老百姓,可以在屋檐下过夜,这样的军队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为老百姓的幸福而存在的一支队伍。”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2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在云南昆明出生。17岁时,只上了一年职校的他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为了迅速弥补知识上的差距,王希季发明了一套高效的学习法——四段作息制。

他将时间精准划分,白天全神贯注地听课学习;黄昏时分,当同学们外出放松时,他抓紧时间学习;晚上8点前,他就上床睡觉,以便在凌晨一两点起来学习;学到清晨5点左右,他会再睡两个小时,再起床上课。

1950年,王希季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继续为“工业报国”的理想而奋斗。那时的他,或许未曾预料到,自己将投身于航天事业,与星辰大海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航天强国的坚定践行者。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揭开了人类进军太空的序幕,在全世界引起极大轰动。中国国内对发射人造卫星的呼声日益高涨,_______发出了振奋人心的指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11月,王希季突然接到通知: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到达后他才得知,这个单位的使命是研制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3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载人飞船计划的重要主导者和设计者,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王希季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希季院士授权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放置于院展示中心进行展览,此举饱含着他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新一代航天人的热切期盼。

院党委旨在通过本次证章入馆展示,进一步贯彻落实________关于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的指示批示精神,激励广大五院人始终铭记老一代航天人开创的不朽功勋,始终学习闪耀在老一代航天人身上的不朽精神,以王希季院士等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唯实唯勤、团结奋斗,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推动中国空间事业不断前行。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4

当时的王希季已是热电厂发电领域的权威专家,其科研项目正处在关键阶段,且此前并未涉足卫星火箭领域,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国家需要,毅然“转行”。年仅37岁的他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肩负起火箭和卫星的总体设计重任。

然而,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王希季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1岁、缺乏技术背景的年轻团队,面对经验不足、资料匮乏的困境,几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王希季没有气馁。缺乏技术,他便晚上找资料先自学,白天再传授给团队成员。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依靠计算尺、手摇计算器,甚至算盘珠子,来计算庞大的数据。

在王希季的领导下,经过9个月的艰苦攻关,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奇迹般地诞生了。1960年2月,在上海郊区的一个简易发射场,这枚火箭腾空而起。虽然它的飞行高度仅有8000米,却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奔向太空的征程迈出了关键一步。之后几年里,在王希季的带领下,中国的一系列探空火箭陆续研制成功。

研发探空火箭的初衷,就是为了给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打基础,最终把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因此,在探空火箭成功发射之后,王希季迎来了更大的挑战:研发能够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运载火箭。

他创造性地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他主持完成了初样的研制,领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最终确保了“长征一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

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5

“我在出国以前的人生都在支离破碎的中国大地上度过,现在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国家需要建设,所以我们回来了。”

——王希季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白族人家,从小家境尚可的他,很喜欢阅读,不仅把自家书看完,还常常去家里有书的同学家看书。

天有不测风云,他初中时,家道中落,借钱无门,连学费都交不起,为此,他就读有奖学金的昆华工校附中,因为该校设有奖学金,他全力以赴,年年用奖学金交学费,支撑他完成初中学业。

17岁那年,王希季刚读完高一,他就以优异成绩,跳级考取西南联大机械系,但一名高一学生要跟上大学课程的进度谈何容易。

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他,自创“四段学习法”,终于,“拼命三郎”的他,用1年的时间就跟上了大家的节奏。

1940年,日本炮轰昆明,火光冲天,尸横遍野。不到20岁的王希季虽义愤填膺,但也只能欲哭无泪,此时种下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种子。

1948年,他通过教育部举办的公费留学考试,远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与燃料专业,勤奋好学的他,边读书边在学校附近的热力发电厂工作,从锅炉工干到领班,全面掌握发电厂的各个生产环节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257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