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新鲜出炉,陈能宽事迹大家清楚是什么样的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篇1)

陈能宽(1923.4.28-2016.5.27),湖南慈利人,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7年赴美国求学,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很快地成长为享有国际声誉的金属物理学家。然而,正当他学有所成、准备报效祖国时,却遭到美国当局的多番阻挠,多次受到美国移民当局的盘问和施压。直到1955年,陈能宽才带着妻儿辗转多地、历经艰难回到中国。他的同事十分不解,美国条件这么好,你非走不可吗?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呀,陈能宽回答道:“科学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回国后,陈能宽在金属物理学领域独领风骚,引起了国际学术界极大关注。然而,1960年,他受命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这一机密任务让他不得不暂时离开自己颇有成就的研究领域,从此,告别家人,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这一走,便是整整二十五年。

在与世隔绝的试验场,在风沙呼啸的戈壁滩,陈能宽率领一支年轻的队伍,向世界最尖端技术发起了挑战!没有试验容器,就用锅碗瓢盆;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我们很难想象:原子弹那数以亿万计的精密数据,竟是科学家们用手工算出来的!晚上零下30度,陈能宽只能赤着脚进炸药生产工房,怕皮鞋带沙子引起静电,造成爆炸,他何尝不知自己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他给妻子写信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不正是为了干一番事业,让祖国富强吗。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篇2)

1955年12月29日,记者访问了新近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陈能宽。陈能宽是和他的爱人裴明丽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回到祖国的。我的访问使陈能宽忆起了往事。

1947年7月,陈能宽到美国去留学,在耶鲁大学研究院的冶金系学习。1948年得到硕士学位,1950年又得到博士学位。从1950年起到1955年5月,他在美国的哈根士大学教书兼做研究工作。1955年6月到10月,他又在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冶金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

在陈能宽的经历中是找不出丝毫违犯美国法律的事实的。按常理说,他对于侨居生活不应该有什么不愉快的记忆。但是,仅仅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要求回到中国来,迫害就落到了他头上,使他同美国的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务机关打了五年交道,为他的一生留下了极不愉快的记忆。

“我和我的爱人都是中国人。我们出国求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学成归国,而绝不是想永远侨居美国的。1949年,我参加了旅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这个协会的成员之间时常讨论回国的问题,也讨论将科学书籍译成中文的问题。1950年,当我在耶鲁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以后,我就更加迫切地希望回到我的新生的祖国来参加建设工作。但是从那时起,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务就非法地监视了我的行踪。

“我还记得一个名叫普费尔(Pfiel)的联邦调查局的特务,他常到我家里和我教书的哈根士大学来。他自称是‘中国通’,并且从口袋里拿出联邦调查局的名片来威胁我,他常常用一些非常愚蠢而可笑的问题来纠缠我,使我感到十分厌恶。他问:‘你喜欢不喜欢美国?’‘喜欢不喜欢中国?’‘是否和别的中国人讨论过回国的问题?’等等。差不多每隔两个星期,联邦调查局的特务还到我的房东和同事那里调查我的行动,诸如我‘对美国生活方式的观感如何’等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篇3)

他受命参与原子弹研制中最为关键的“爆轰物理试验”,却从未接触过炸药,甚至连雷管都不知为何物。然而,他却不辱使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 他始终保持“多做少说、多做不说”的作风,从金银滩到罗布泊,他隐姓埋名二十多年,许多人一直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他喜好格律,与彭桓武院士亦师亦友,诗词相和。两人曾对出这样的长联:“回顾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俯瞰洞庭湖内外,乾坤日夜浮;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

陈能宽,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物理冶金的基础研究,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验问题,对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多次在技术上参与领导和组织了国家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在领导、制订和实施国家863计划过程中,为推动中国激光技术领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篇4)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天,消息是晚间公布的。很多地方都举行了庆祝活动。而在它的出厂地——位于青海省一片辽阔草原上的第二机械工业部“221基地”,由于严格的保密措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原子弹产自身边。

根据不同人的回忆,这里也有过庆祝活动,但与外地一样,都是为那离自己很远的、沙漠深处升腾的蘑菇云。有人这样问同事:“我们国家还能制造这么厉害的武器?在哪儿生产的啊?”

221基地的装配钳工黄克骥属于少数知情者。他参加了核试验,原子弹由他和同事手工组装。当他们从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返回,很多人都不知情,包括他妻子在内。

“那时候保密。”年近九旬的黄克骥这样解释60年前的事情。

直到原子弹爆炸后第二年,221基地的技术员刘智财去另一个工厂接收一款产品,还有人向他打听:“咱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是不是从苏联买的?”

刘智财不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他所在的车间就负责核材料加工,但由于隔离式的保密措施,他对别的工序并不了解,也从未见过原子弹,“我们只知道自己所干的这一段、这一件”。

有过多支部队驻扎于此,包括附近山上的空军高射炮兵和探照灯兵。但许多士兵,直到服役期满都不知道,他们昼夜守卫的221基地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开建,存续了36年多。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都诞生于此。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事迹(篇5)

回国后的陈能宽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继续做金属物理方面的研究。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盯住了金属单晶体的工业应用方向,不断扩大实验规模。

到了1960年5月,李觉将军找陈能宽谈话,称“国家要研制一种‘新产品’”,想让陈能宽负责“爆轰物理方面的研究”。陈能宽理解了这个“新产品”是原子弹,就问:“我是搞金属物理的,搞过单晶体,可是从来没有搞过原子弹。是不是调错人了?”在场的朱光亚、钱三强等人说,中国人谁也没有研制过原子弹。“以战止战,以核抑核”,新中国发展核武器势在必行。陈能宽接受了这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国防事业,他决定从头学起,全力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科学领域。

陈能宽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该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我国技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交叉学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