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 徐球

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新鲜出炉,陈能宽的科学成就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1】

陈能宽,1923年4月出生于慈利县江垭镇的一个士绅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经商有成,后回乡办学,开设了镇上第一所邮局,不仅服务乡梓,还为中共地下党传递情报。

幼年的陈能宽勤奋好学。十三四岁时,他背着数十斤重的行李,每日行走近百里,连走三天,从慈利前往常德求学。当时正是抗战时期,有一次炸弹就在十几米外爆炸。他跑防空警报时,依然在山洞里借助烛光读书。高中阶段,陈能宽就读于长沙雅礼中学,由于战乱,学校被迫多次搬迁,学校搬到哪里他就跟到那里读书。1942年他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唐山的交通大学矿冶工程系学习。

1947年春天,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被一同公派到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948年、1950年,陈能宽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2年,陈能宽与合作者发表了论文《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这项研究被誉为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的广泛认可。1955年11月,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研究,响应祖国的召唤,带着妻子儿女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客轮,与30多位中国学者一起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回国后,陈能宽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1956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金属所任研究员,专注金属物理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1960年6月,经中央批准,陈能宽与一批科技骨干奉命参与原子弹、氢弹的攻关大业。他主攻爆轰物理等方面的难关,这在我国还是空白。他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钻研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技术、“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和相应实验测试技术,逐步开拓了中国的爆轰物理专业,并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陈能宽相继取得了为进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2】

陈能宽的诗意深入骨髓。这位熟知金属物理学与核物理学的科学家,也同样熟知诗词文赋。无论是古代名句与现代名诗,许多篇章他都倒背如流,还会在关健时刻择其一首脱口而诵,励人,也励已。最经典的一幕发生在某核试验场,当时大家都被一个科研难题弄得人困马乏,忽听陈能宽高声诵读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一旁的于敏心领神会,立刻接诵下去:“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能宽又接诵道:“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两位大科学家你来我往的诵读声中带着明显的喻意,为在场的每个人注入了新的能量,原先的困顿之气一扫而光。

这位诗意科学家将人生中的多个重要段落都过成了精彩绝句——1947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时,陈能宽与妻子同在榜单!两人伉俪加同学,成为耶鲁校园的独特风景;然后,将耶鲁大学物理冶金系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双双揽入怀中,陈能宽奇迹般地只用了3年;很快,陈能宽参与发表了多篇重量级的学术论文,迅速进入国际知名金属物理学家行列;当他于1955年12月踏上前往中国的归程时,这个借助奖学金留学的湖南慈利青年,已是一位在美国享受着优渥待遇的知名科学家了。

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3】

80年代初,陈能宽开始了“863”高科技研究的前期论证,之后担任了国家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他从零起步,制定并实施强激光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全国相关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为中国强激光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

1964年起,陈能宽先后任第3、4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6、7、8届全国____委员。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2 年,陈能宽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并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5年,他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 年,陈能宽同邓稼先一起,作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领奖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了国家的最高奖励。

1986年,陈能宽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他从核到非核,从军用到民用,对中国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1996年,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陈能宽位列于敏、王大珩、朱光亚、孙家栋、程开甲、周光召、钱学森等大科学家之间。

进入21世纪,陈能宽院士继续关心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多次参与指导了中物院重大学术活动。2003年2月,陈能宽为中物院发展战略研讨会赋诗:“能攻芯,则‘天网’可破,从古‘知兵’非好战;非创新,即‘威慑’受阻,吾侪研讨要深思。”今天读来,无疑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4】

1923年5月13日,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一个中产之家。少年时期就目睹了民族危亡的陈能宽,在心里种下了“知识救国”的种子。初中毕业,他以最高总分考取了由长沙内迁至沅陵的雅礼中学。 1942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抗战胜利,陈能宽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刚刚从日本人手中接管的天津炼钢厂做分析员。 战乱后的中国百业凋敝,面对与理想严重脱节的现实,陈能宽黯然神伤。次年,他便携妻子赴美留学深造,仅用3年时间便先后拿到了耶鲁大学物理冶金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他与R.B.Pond教授合作发表的《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被公认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同行的广泛认可。

1955年秋,随着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交换平民及留学生”协议,中国的留学生才真正有了归国的希望。陈能宽夫妇排除美国政府的重重干扰和阻挠,带着仅八个月大的儿子毅然回国。美国的同事对陈能宽急于回国很不理解:“美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这么好,你非走不可吗?新中国那样贫穷!”陈能宽说:“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啊。”

陈能宽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篇5】

谈到这里,记者请陈能宽就1955年12月16日美国国务院关于中美侨民问题声明发表他的意见。陈能宽特别注意到美国国务院的声明说,“美国一直很认真地遵守协议”,并且“在美国的中国人现在是”,“任何时间……可以自由离境”。陈能宽不禁嗤之以鼻。他说:

“自从中美双方在日内瓦就有关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以后,可以肯定地说,许多旅美华侨对于这一协议并没有得到充分了解的机会。当时我住在匹兹堡市,那是美国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并不是穷乡僻壤。可是那里的大小近10种报纸就根本没有刊载协议的全文,而仅仅在末版上刊载了不多不少一行简单的消息。可见,美国政府并没有将协议广为公布。

“不仅如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除非美国移民当局及特务机关所加之于华侨的那种阻挠他们归国的不安气氛和可怕的阴影能够有效地消除,否则在日内瓦达成的有关双方平民回国的协议是很难在美国贯彻实施的。我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事实。1953年9月,我的同学罗会元曾经为了请求过境而去向印度、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驻华盛顿大使馆接洽。但是两个星期后,移民局人员就传他去,问他到这些大使馆去干什么。可见华侨的行动经常是在美国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的。可以设想,现在要想归国的华侨对于向印度大使馆去申请帮助就必然存在着重大的疑惧。他们害怕受到美国移民局的狡猾的报复。”

在结束访问的时候,陈能宽向记者表示,虽然他在侨居美国期间,有着这样一段不愉快的记忆,但他对美国人民的友善的印象是很深刻的。

256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