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

| 徐球

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新鲜出炉,钱学森大家想了解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

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篇1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火箭之王”。作为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他原本可以名利双收,给自己和子女以优越的生活,但是钱学森却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一生把金钱看得很淡,践行着自己“姓钱不爱钱”誓言。

钱学森在美国,36岁就成为了终身教授,作为一流科学家,他得到了优厚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条件,而新中国各方面都十分贫穷落后,他明知道回国后的生活条件肯定与美国有很大差距,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建设新中国。

回国后,钱学森家里的收入主要就是他与爱人蒋英的工资。那时的工资并不高,一级教授一个月300多元,而且几十年都没有涨过。这点收入不仅要负担两个孩子,还要赠养钱学森父亲以及蒋英的母亲和奶妈,生活水平相比钱学森在美国时期要差了一大截。但钱学森依然甘之若饴,他常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除了工资之外,钱学森还有一些稿费收入,这原本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但是钱学森从不把稿费拿到家里去用,都拿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1958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一书中文版出版,出版社给他寄来了1000多元稿费,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笔收入,足够家里用上很长时间。但是钱学森却没有拿回家去,而是来到了他当时任教的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办公室,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这笔钱拿去给力学系的学生买计算尺吧。”

原来,钱学森在授课时发现,力学系班上有许多同学经济困难,甚至都买不起一把学习必备的计算尺。钱学森一直想着如何解决贫困学生买学习用品的事情,正好这笔稿费到了,所以他直接拿去购买计算尺发放给班上的贫困学生,根本无暇想到拿回家中去用。直到今天,当年中科大力学系的一些学生还清楚的记得这把宝贵的“钱学森计算尺”。

钱学森一生当中几笔大的稿费收入都捐献出去了,除此之外,他还交纳了两次近乎“天文数字”的特别党费。

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篇2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一代代航天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求索,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奋斗,在科技进步的规律中攀登,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已经在海上航行了20多天。船上的人经过一路忐忑而焦急,如今眼看要驶入香港,心情激动得难以抑制。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早早地起床,他热切地望着窗外,经过20年漂泊在美国的岁月之后,现在终于要回到家乡了。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一年后因为他的返程,中国航天事业将会诞生。20天前,恰逢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结婚8周年的纪念日,“克利夫兰总统号”起航,搭载着钱学森一家。船上还同行着其他20多位中国学者和渴望归国的同胞们。

这一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才7岁,大洋彼岸的祖国是什么样的,他没有见过,但他感受到了父亲那颗炽热的心和回归祖国的热忱。

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篇3

1941年,高中毕业的梁思礼申请到了美国嘉尔顿学院的全额奖学金。母亲用东拼西凑集来的400美元为他买了船票,将他送上赴美邮轮。两年后,他考入有着“美国航空航天之母”“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在这里,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3年的学业,又用4年时间取得了辛辛那提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如果到西餐厅,他总会点一份七分熟的牛排。”梁思礼女儿梁旋回忆,父亲在美国留学时,主要靠勤工俭学和申请奖学金勉强支撑开销,热量高又便宜的快餐是他日常果腹的选择。只有在重要考试取得好成绩且兜里有钱的时候,他才会奖励自己吃一顿牛排。

尽管生活捉襟见肘,但梁思礼认为自己已足够幸运。当时,在美国人看来,梁思礼一毕业就能在美国大工业公司谋得一份薪水不菲的工作,跃升美国的上层社会。但他从未这样计划过。他总是惦念着远在大洋彼岸的同胞,只愿把握珍贵的学习机会,恨不得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49年9月,梁思礼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驶向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离开时的感情,只有期望,没有留恋。”

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篇4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才华。青年时期,他远赴美国深造,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勤奋,迅速在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领域崭露头角。然而,身处异国他乡的他,心中始终牵挂着遥远的祖国。

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如同春雷般震撼了钱学森的心。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的怀抱。面对美方的无理阻挠,钱学森坚定地说:“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这句话,不仅彰显了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更透露出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并亲自担任首任院长。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钱学森始终站在科技前沿,引领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他提出的《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钱学森科学家事迹故事篇5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盛大的阅兵式上,国产东风系列导弹亮相天安门广场。

从70多年前的马队、军刀、“万国牌”装备,到如今现代化、信息化、国产化的大国利刃,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强大中国令世人赞叹。

其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一片空白中用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远见锻造出中国导弹、航天最初的阶梯,支撑起了强国、强军的中国梦,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256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