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 徐球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是什么样的呢?邓稼先事迹大家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1

许鹿希说:“那时候邓稼先在青海的基地住帐篷,在新疆的马兰基地,开始的时候也是住帐篷。帐篷里没有暖气,冷得不得了,那么帐篷里怎么烤火呢?我后来了解到是火墙,你知道火墙吗?火墙那个东西,你靠近了就很热很热,当离开火墙,人就感到很冷很冷。罗布泊那个地方干旱得厉害,干到什么程度?洗手绢,把手绢从盆里提起来,这么一甩,手绢就干了。国家花了很大精力,喝的水、洗脸的水,都是用汽车的水箱运过去的。本地是有一条河,叫孔雀河。可是孔雀河的水是苦的、涩的,根本没法吃。

但是,就这么苦,他们也还是坚持在那里搞研究。”几十年过去了,无论是坚持下来的,还是已经离开的,都对马兰这个地方怀有特殊的、割舍不掉的恋情。因为,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导弹的研制成功,马兰,代表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场地,隐藏于新疆大地,淹没在茫茫戈壁深处。原子弹初期的的研制工作大致确定了6个大环节,而理论设计就成为这6个环节的龙头。九所当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续原子弹理论和基本结构模型方面的研究。

邓稼先领着几个年轻人,在4台半自动的电动计算器上进行特征线法数值计算。20多天后,取得了第一次计算结果。由于缺乏经验,差分网格取大了,没有体现出几何形状的特点,从中却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大家分析后认为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是合理的,又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为此又进行了三次计算。这三次计算的结果十分相近,但与苏联专家所说的数值不相符。他们再次反复讨论,又进行了第五、六、七次计算。仍不相符,又依据高压、低压两套数据,进行了八、九次计算。最后证明他们自己是对的,苏联专家是说错了。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2

我国的第一颗氢弹和前16次核试验用的核弹头,都是在青海省的原子城制造的。在每个核弹制成之后,再次检查完毕各项参数、各个部件,包装好,准备用飞机或火车运到新疆马兰基地进行空爆或地下核试验之前,要有一个科学家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这一枚核弹已经一切搞好,可以点火了。这是对祖国负责的签字,非同一般。在邓稼先生前,“签字”这副千钧重担大多由他来挑。

我国45次核试验,邓稼先参加了32次。其中15次是他亲自在现场指挥,他是主要的业务负责人。每次在新疆罗布泊核爆试验之前,对于签署姓名者的煎熬是异乎寻常的。在原理方面一点漏洞都没有了吗?好几十万个数字的计算是否都准确?那么多的零部件加工是否都合乎指标要求?核材料装配性能怎么样?邓稼先在每次签字之后,一种紧张和焦虑的心情让他的手不由自主地发抖发凉。以前有的文艺作品把邓稼先说得如何临危不惧镇静自如,这恰好不是邓稼先。其实,邓稼先的压力非常大。他想到国家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自己,这是比天还要大的重担。

然而,科学试验就是科学试验,只要是试验就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是,邓稼先认为,一旦签了字,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信誉押上了,万一不行就不得了。责任心极强的邓稼先曾开玩笑似地说过:“签字以后,好比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3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时间已过六十载。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被一代代的中国人铭记在心。

幼年时,王淦昌之孙王世华在家中的旧物箱子上,偶然发现爷爷曾有一个化名——王京。那时,父亲并没有详细说起这位“王京”的故事。在王世华的记忆里,爷爷的故事大多存在于信箱的来信之中。家中父亲和姑姑都很少谈及爷爷的事情。

1961年,当中央希望王淦昌放弃原有研究方向,参与和领导原子弹研制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愿以身许国!”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王淦昌指导了第1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第2次、第3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都取得重要成果。

待王淦昌晚年之时,才跟晚辈回忆求学工作的经历。受益于清华老师的引导,王淦昌选择攻读物理学,也将此作为了毕生追求的事业。“他经常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要钻研进去。”

在家里的电话机旁,王淦昌始终放了一个小本,专门写下来电记录。无论对方是谁,王淦昌总是一一回复。一次,家人未告知一通“并不重要”的来电。事后,王淦昌再三嘱咐:“有人打电话都是重要的事情,你们一定得跟我说。”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4

1924年6月25日,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邓家“铁砚山房”,一个男孩出生了。时年32岁的邓以蛰为儿子取名“稼先”——《说文》中说:“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邓以蛰希望儿子能够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出了书法家、篆刻家、美学家、哲学家的大家族,将有一位走上核弹研究之路,成为科学家。

邓稼先8个月大时,母亲带着他来到北京。就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父亲邓以蛰,学贯中西,视野开阔,要求邓稼先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要读外国名著,并亲自兼任儿子的英语老师。

邓以蛰对待孩子们的学习很严格,却并不用孔孟伦常的严规厉矩来束缚孩子们的心性。他在给妻子的信中曾经写道:“我们是小孩子的亲爱的父母,并不是他们的阎王。”

邓稼先5岁开始上小学,童年的他瘦弱但英俊。当时家里生活相当优裕,但母亲操持家务素以勤俭为本,这使得孩子们贴近贫苦市民的生活。

童年的邓稼先非常守规矩。一天晚上,天已经擦黑,仍不见邓稼先回来,母亲便叫大姐邓仲先到学校去看看。邓仲先到学校时,只看到邓稼先一个人规规矩矩地面对砖墙站着。原来,他和同学们玩耍时把学校窗户的玻璃打碎了,被老师罚站,其他孩子都偷偷跑了,只有他一个人坚持着,直到大姐付了玻璃赔款后才回家。

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精选篇5

直到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他还是不能跟我们说。但时间长了,我隐约感觉到他与原子弹研制有关,却还是从来不问。我的父亲许德珩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是好朋友,都是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同学。在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一天,严伯伯来我家做客,我父亲拿着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跟严伯伯说:“谁有本事能把中国的原子弹搞出来啊?”严伯伯说:“你去问问你女婿。”两位老人心照不宣地站在客厅,拄着拐杖,哈哈大笑。

稼先去世时患的是直肠癌。照理,当时直肠癌已经不是绝症了,但是因为长期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他骨髓里就有放射线,所以一做化疗,白细胞和血小板马上跌到零,全身大出血,非常痛苦,更难挽救。中国的核试验,我们知道的是四十五次。其实,还有一次空投预试,氢弹从飞机上投下来,降落伞没有打开,直接掉在地上,幸好没有爆炸,但是摔碎了,核弹非得找回来不可。因为没有准确的定点,一百多个防化兵去找都没有找到。稼先就亲自去找,结果核弹被他找到了,当他用双手捧起碎弹片时,受到了放射线侵害。

我保存着一张特殊的照片,那是稼先寻得那颗未爆核弹时拍下的,平时,稼先从来不拍工作照,我想可能是他在找到这颗核弹以后,意识到了这事对自己的身体将有影响,就一反平素的习惯,主动要求和他同去的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一起拍了一张照片。稼先怕我担心,从没给我看过这张照片,我第一次看到照片还是在赵敬璞部长家里。

25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