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 徐球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赵九章事迹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1】

小到仪器舱各种仪器、大到无线电遥测系统、雷达跟踪定位系统......举步维艰的卫星征途,终于被他们撕开了一道口子。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超级好消息让赵九章心中燃起熊熊火焰,卫星研发一定要加快。在赵九章提议下,1965年,我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立项,他成为总负责人。经过集思广益,他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1米直径近球形 72 面体,取名为“东方红一号”。

在五年的攻坚克难之后,1970年的4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东方红》乐曲传遍世界,中国人从此打开了通向太空的大门。

50年来,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程中,“东方红一号”不仅是一颗卫星的名字,它凝聚着一个民族厚重的精神,承载起了一个国家的荣誉,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组织统帅、自力更生的英勇魄力和突破创新、艰苦奋斗的不朽精神。这一年,赵九章虽已离开人世,未能亲眼见证,但那呼啸着划破清冷夜空的“长征一号”火箭,已带着他毕生夙愿,一飞冲天,永载史册。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2】

赵九章(1907-1968),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他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极大振奋了国人的自信心,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

我国有多位优秀的科学家参与了此次开天辟地的事业中,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张劲夫在提到此事时曾说:“搞人造卫星赵九章最积极”。

赵九章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总设计师。但是,他却没能亲眼看到卫星上天的那一刻。

1968年10月26日,也就是在卫星发射成功的前18个月,赵九章服安眠药自杀身亡,终年61岁。

赵九章在清华大学的恩师叶企孙先生晚年在自述中曾说,“令我痛心的是两位极有才干的弟子英年惨遭不测,竟先我而离人世!”

这两位弟子指的是,清华大学1931级的熊大缜,另一位就是清华1929级的赵九章。叶企孙先生自述中还说:“(赵九章)壮志未酬,真乃中华一大损失”。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3】

20世纪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4】

1933年,赵九章大学毕业,留在清华大学担任助教。1935年赴德国的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1938年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

在德国读书期间,赵九章发表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篇论文被认为“将中国气象学从描述性地理学范畴引入物理轨道”,也被竺可桢先生誉为“新中国建国前理论气象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收获”。

从德国归来后,赵九章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同时兼任清华航空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主攻航空气象。当时他的经济状况不好,但是他对教学和科研非常认真和投入。他对我国的第一本《气象学讲义》,就是他在任教期间编写的。

1944年,在竺可桢的推荐下,赵九章成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理所长,同年,他的论文《东亚大气漩涡》荣获中央研究院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两年后,他的提出“行星波(长波)不稳定”概念,引发了国际反响,被认为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1947年,赵九章成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国立中央大学气象学教授。1948年,中央研究院将研究资料迁往上海,此时受到国民政府要求他们迁往台湾的压力。赵九章公开反对,并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了珍贵的气象资料和研究仪器。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第二年,赵九章担任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所长。

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事迹【篇5】

1958年,中国科学院申请试办一所新型的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九章对中国科大的建立非常支持,并在当时原定拟设立十二个系的基础上建议设立第十三系——应用地球物理系,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批准,而后被任命为首任系主任。

在中国科大主持建立应用地球物理系后,从教育计划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到教员的安排、教材的编写,赵九章都是亲力亲为。他请来中国科学院的名师,有严济慈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有陈芳允讲授“无线电”,有钱临照讲授“光学”。另外,还有顾震潮任气象教研室主任、傅承义任地震教研室主任、秦馨菱任遥测遥控教研室主任,由学部委员们组成的这支教师团队阵容强大,气势恢宏。

当时中国科大的教员很多是地球物理所的研究人员,赵九章为每个教员都安排了研究方向,而且要承担课程。他自己也登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就亲自编写讲义。同时,他主持的“高空大气物理”课程是由许多老师共同讲授,每个老师都讲当时自己在做的课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科研的最前沿。

25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