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

| 燕玲

看完“最美医生”事迹,令人感触良多,他们深刻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5篇,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

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篇1

“早晨!你系不系听广东话噶?我广东话几好噶。来握握手,用力,抓紧点。”在重症一科的病房里,“管爷”用流利的粤语跟病人打招呼,语气就像对着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眼前这一幕,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紫锰时常见到,印象也特别深刻。“他特别喜欢跟病人交流,声音又很有感染力。每次来查房,病人都会被他的声音唤醒,听到他的声音反应也会比我们好很多。”

作为一名临床专家,“管爷”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病人。只要在广州,他坚持每周查房2到3次,跟科里的医护们讨论案例病人和需要支持的病例情况。而他多年倡导的“泡病人”理论也在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中传承着。 “他很强调作为ICU医生要待在病人床边,我们叫‘泡病人’。ICU就是I see you(我看着你),你必须时刻去看着他,随时关注他的变化,临床经验一定是泡出来的。”和“管爷”共事20多年的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敏英说。 “管爷”常说,重症医学不是治病的,而是救命的。他心里一直有个目标——打造一个有温度的ICU,为此还创新制定了一套TEA制度——T(Tell,告知),E(Evaluate,评估),A(Answer,回应),优化医患的沟通方式。 他说,ICU的病人都是到了生命垂危的关头进来的,他把身家性命交到你的手上,这是100%用生命在信任你。如果不能给病人和家属一个温馨的、有温度的ICU,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他的帽子上绣着“党员 管向东”,正是为了查房、治疗时让病人看清楚,让病人安心,“他知道你是党员也会更加信任你。” 出于对病人的负责,“管爷”对专业的高要求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从常规的交班就能看出来。刘紫锰说,管主任特别要求病例汇报的逻辑要清晰。如果逻辑混乱,没有自己的思考,被他现场打断甚至反问到哑口无言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司向曾经历过那样的“黑暗时刻”。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这是让我至今都受益的培训和锻炼过程,我的成长就是那段时间强化训练的结果,虽然老师比较很严厉,但我的收获的确很大。” 如今,“管爷”培养的硕博士生达100多位,以刘紫锰、司向为代表的一部分佼佼者已经成为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的骨干,而他丝毫没有放松对于学术的追求,每年都承担着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教学任务。

走出病房,“管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养了一只9岁大的金毛犬,在家的时候每天都要遛一遛。他爱好文艺,爱听音乐,出差随身必备一个蓝牙音箱,每天伴着音乐入眠。在武汉期间,他还创作了一首歌曲《我希望》,和一线医护人员用歌声表达心声。 “他做的饺子是一流的,调料也特别好吃。”陈敏英笑着说,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吃了,说起来都流口水。“希望疫情尽快结束,他能够好好休息,多看看他喜欢看的病人,我们的病人也很需要他。” 走进“管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顺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从医30多年不变的遵循。

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篇2

历史上,疟疾是最为凶险的传染病之一,染上疟疾,人会周期性的发冷发热,死亡率极高。我国曾是疟疾流行严重国家,年发病人数曾超过3000万。高琪说:“1983年,我从学校毕业时全国仍有300万病例,我当时就有个梦想,要把这个数字降到0,这成了我奋斗的目标。”

作为国内早先直接从事疟疾现场防治的专家之一,高琪长期在农村地区从事疟疾防治工作,深入边远贫困乡村蹲点进行调查研究,经常是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身泥。每年夏天疟疾流行季,他都会深入乡村蹲点,白天到田头、村边挨家挨户进行疟情调查,夜里通宵达旦,在农民坑头甚至猪圈捕捉蚊子、研究蚊子种类、密度和生态习性,并以自己身体作诱饵进行蚊媒监测,以观察蚊子的活动情况和叮咬高峰。有一次,他一夜就捕捉了200多只吸血蚊子标本,身上也因被蚊虫叮咬,过敏红肿。

蚊子,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40多年的研究,使高琪对蚊子了如指掌。有人说,“蚊子只要从他面前飞过,他就能判断是雌还是雄,是什么品种。” 在江苏省血防所,经他指导建立的养蚊室蚊种传代已达600多代。

高琪采用新的按蚊基因鉴别技术,首次在中国以外发现嗜人按蚊的存在,打破了嗜人按蚊仅存在于我国的传统观点;采用新的抗药性恶性疟基因鉴别技术,为排除我国首例报告的“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提供了关键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2010年以来,高琪全程参与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高琪和专家团队结合疟原虫特性,总结了以“线索追踪,清点拔源”为核心的“1-3-7”消除疟疾新策略。该策略自2013年起在全国推广,2015年成为国家消除疟疾策略。目前,新策略已被世卫组织作为消除疟疾的“中国方案”纳入消除疟疾技术指南向全球推广应用,已有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的多个疟疾流行国家将其作为本国消除疟疾策略。

2020年11月,中国向世卫组织提交消除疟疾认证申请,高琪全程参与材料起草和提交、世卫组织考核等过程,并逐章逐节对申请报告提出撰写建议,对关键章节逐字逐句修改。

最终,2021年6月30日,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得知这一消息的高琪激动地说:“中国有3000年疟疾流行史,年发病病例数曾超过3000万,经过几代人几十年不懈努力,实现了从3000万到零。我感到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

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篇3

作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为数不多的重症疟疾救治专家,高琪多次受卫生部委派赴内蒙、宁夏、广西、四川等省指导重症恶性疟救治,成功挽救超过300位恶性疟危重病人的生命。同时,通过经验交流和学术讲座等形式,讲解重症疟疾致病机理、并发症原因和新型青蒿素类药物特点和使用规范,提高了当地临床医生的重症疟疾诊治技能。

在高琪看来,一个人成为专家并不值得骄傲,能培养和指导更多的人成为专家才更有意义。近年来,在全国疟疾总体疫情逐年下降、输入性疟疾发病及死亡病例却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他更是格外注重在各种公开场合向公众宣传和介绍疟疾防治知识,致力于提升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医疗人员对疟疾防治的认识和专业水平。

目前中国的疟疾防治已经从控制走向消除,但在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疟疾依然是威胁当地人生命的头号杀手。高琪说:“对非洲有关人员进行抗疟培训,是有效控制非洲疟情的重要途径。对非培训一定要真诚、用心、有特色。”他始终以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认真组织教学,受到所在国及受训学员一致称赞。

2002年,他赴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和喀麦隆,为非洲35个国家卫生部官员进行疟疾防治培训。2006年,高琪前往非洲,对我国首个援非疟疾防治中心的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他指挥工人铺设管道,安装水槽,购买家具,配置仪器,并亲自安装调试电脑,测试实验数据。经过连续多日的紧张工作,援非抗疟实验室的室内建设终于完成。至今,高琪已累计培训来自5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学员,先后赴20余个疟疾流行国家进行技术培训并指导援非疟疾防治中心建设。如今,每逢他到非洲国家,总会有来华培训归国后升任高官的“学生”,老远就大叫着“Professor Gao”,向他致意。

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篇4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丁仁彧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从甲流疫情组建ICU病房,到H7N9重患的救治;从救治鞍钢爆炸伤员,到抚顺清原洪水救灾、再到本溪爆炸伤员救治,哪里有需要,他都责无旁贷。2017年5月,他成为辽宁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一员,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地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首席专家。从八十二岁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到重症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产妇,一年的援疆工作,他带领团队救治重症患者近800余名,用自己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塔城地区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重症医疗队。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丁仁彧主动请缨,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的队长,带领150名来自全省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前线,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三、四病区,总床位数80张,集中救治重症病人。进驻病房初期,面临着诸多困难,他带领医疗队员一边改造病房,一边救治患者,一边制定重症医学相关的流程和各种规章制度。创造性的实行病人的分级管理,并根据疾病和患病人群的特点,提出“辽宁方案”:识别高危病人,早发现,早治疗,阻止其由重症转变为危重症;集中救治极危重症,尽最大努力挽救他们的生命,降低病死率。

积极协调医务部门,筹集重症救治相关的耗材、设备,并帮助当地医院完善重症患者的管理流程。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关口前移,一切为了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的号召,丁仁彧带领的辽宁重症医疗队是援助医院的多支医疗队中最早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ECMO等生命支持技术的医疗队,带动整个院区救治技术的提升。建立“迷你ICU”,成立危重病人专护小组,创造了三病区40天零死亡的记录。应用ECMO共25天,成功救治35岁极危重新冠疫情病人。中央指导组对辽宁重症医疗队的救治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篇5

重症医学科的工作高强度、高压力,每天面对的是重症患者不断变化的病情。“每一天,心情都和坐过山车一样,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但治病救人就是我的职责,再苦再累也值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丁仁彧如是感慨。

2006年毕业时,原本学普外的丁仁彧,一头扎进了重症医学科,一干就是16年。从救治禽流感重症患者、抢救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伤员,到远赴千里之外的新疆进行医疗援助,都有丁仁彧的身影。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丁仁彧更是主动请缨,奔赴湖北抗疫一线,救治新冠疫情重症患者。

在武汉抗疫的50多个日日夜夜,丁仁彧作为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带领全省重症医学专业150名队员,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三病区和四病区的80张重症床位,集中救治重症和极危重症病人。每当遇到危急险重情况,他都冲在最前面。

在随后组建的辽宁省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中,丁仁彧更是勇挑大梁,担任队长,带领队员发挥尖刀作用。在援助医院的多支省级医疗队中,最早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技术,带动整个院区救治技术提升。丁仁彧还带领队员率先使用体外膜肺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极危重患者。

丁仁彧不仅在抗疫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科室工作中也始终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医、教、研工作的新突破。他所在团队一直致力于脓毒症DIC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和引领了中国脓毒症DIC研究,并将相关理念以及研究成果在国内推广。同时,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研究等。目前,他们正在打造辽宁重症医学平台,将全省的重症医学科互联互通,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教育以及临床科研等工作。

丁仁彧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和科室的不断努力,救治更多的重症患者。”


关于“最美医生”个人事迹相关文章:

最美医生先进事迹简介

2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