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新鲜出炉,任新民的科学研究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篇1)

任新民(1915.12.5—2017.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篇2)

1957年底,两发P-2导弹秘密运抵北京西郊。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代号“1059”。任新民被任命为导弹发动机总设计师。

发动机研制离不开地面试车和各类试验。而1958年8月,当我国完成了对P-2导弹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的翻译、复制后,科研人员愕然发现:“资料包”中竟没有发动机试车台和试车规程资料。问及苏联专家,得到的回答是:“等你们发动机搞成了,到我们苏联去试车。”

任新民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在“卡脖子”!

自此,任新民和同事们憋着一股劲儿。他们从学习消化P-2导弹,特别是5D52发动机资料入手,千方百计向苏联专家请教。苏联专家施涅金热衷于中苏友好,对试车台的土建、管路、电路都给出了宝贵意见。

任新民和同事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于在两个多月后完成了试车台设计任务书的编写工作,形成了详细的技术规划和要求。

随后,试车台建设加快进度,采用设计和施工交叉作业和分系统包干的方式。广大干部、科研人员、建筑工人齐心协力,一派热火朝天的会战场景就此展开。1960年3月,试车台经过试车终于通过了验收,新中国大地上伫立起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篇3)

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他自己却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迈出科技报国第一步  1929年,年仅14岁的任新民满怀救国热情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的安徽宣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血腥屠杀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中共特派员组织了“冒埠暴动”,但被特务队等武装力量镇压,党员、共青团员名单也被泄露。为了躲避当局的审查,在宣城上中学的任新民被父亲送到了偏远山区,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任新民崇敬和热爱的师友在暴动中被杀、被捕,自己的报国壮志在穷乡僻壤的避难之所也无处伸展。谁也不知道这个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少年人承受了多少愤懑与痛苦,但他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同时也在刻苦自学中学课程。半年后,任新民参加了南京市高中招生考试,被南京钟英中学录取,3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七七事变”后,重庆的中央兵工学校大学部为解决兵器制造人才奇缺的问题,从各大学招收二、三年级学生插班学习兵工专业。任新民踊跃报名考试,被造兵系录用。这时候的任新民被浓厚的抗日氛围重新点燃,他学习的枪炮设计制作和使用,为中国人反抗侵略提供枪支弹药,为抗日战场研制枪炮、火药,他科技救国的抱负实现了第一步。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篇4)

众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通信卫星工程,由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都有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任新民当时是总指挥的“统帅”,被大家称为“总总师”。

领衔如此庞大的工程,任新民说,他当年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大于技术方面的压力。“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因此,任新民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用心让团队和谐相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在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头”。

回首“331”工程,令任新民最难忘的当属氢氧发动机的研制。“长征3号”运载火箭为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射曾立下汗马功劳,而关于“长征3号”运载火箭第3级,究竟该采用常规发动机还是氢氧发动机,曾经有一段激烈的争论。氢氧发动机在当时是一项新技术,只有一两个国家采用过,虽然风险比较大,但研制成功后将极大提高火箭运载能力。

任新民深知困难重重,但还是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氢氧发动机是迟早要上的台阶,不上这个台阶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无法进步,我在这里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要把氢氧发动机搞出来。”这是他认真对比了两种发动机的每一项性能之后做出的审慎决定。因为他知道,科学需要创新,但“也绝对不可以盲目地冒险,因为搞科研是高成本的活动”。

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坎坷。1978年,氢氧发动机首次试验,由于违章操作致使10人受伤。这次失败,导致上报给原国防科工委审批的机要稿中,常规发动机成为第一方案,氢氧发动机次之。听到消息,任新民连夜从日本回国,再次力主将氢氧发动机列为第一方案。然而,1984年,挫折再次降临。1月29日,携带“东方红2号”的“长征3号”火箭只把卫星送到远地点6480公里的小椭圆轨道上,未达同步轨道。既定目标没有完成,问题就出在氢氧发动机上。时隔6年,争论再起,很多人开始对氢氧发动机持怀疑态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任新民事迹(篇5)

当年,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选择回国效力的故事,家喻户晓,振奋了无数国人。

其实,在那一代科学家中,还有很多人都跟钱学森一样,在个人和国家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下面,咱就来介绍两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任新民:个人前途在祖国面前,不值一提

1948年9月,33岁的任新民登上了美国布法罗大学的讲台,成为该校成立102年以来的第一位中国讲师。

当时,不论是他从事的科研工作,还是生活待遇,都是非常优越,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当他听说祖国急需大量科学人才时,毅然选择放弃了这一切,收拾行李准备回国。

因为任新民是重要的科学人才,美国不想放他走,设置了重重阻碍,但仍然没有拦住任新民那颗回国效力的心。

他在美国的同事很不理解,问他:“在这里,你能拥有最好的一切,你为什么还要回国?”

任新民回答说:“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岂能忘记我的根?个人前途在祖国面前,不值一提,你们永远都不会理解我的追求!”

256596